蚊媒病是威胁人类最严重的媒介传播疾病[1]。近年来,由东南亚输入引起我国南方省份登革热暴发流行的事件时有发生。因登革热没有有效疫苗,媒介蚊虫的监测和控制就是阻断其传播、遏制其流行的重要措施[2]。因此,通过对登革热媒介的监测,为登革热疫情的预测预警提供参考依据在登革热的疫情控制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3]。目前,国际上公认的布雷图指数法是唯一给出了控制阈值的监测方法。但从湖南省登革热本地疫情暴发来看[4],疫情主要集中在市区或城郊结合部,很少能有符合布雷图指数所指的“户”,如果按照《登革热媒介伊蚊监测指南(2019)》中每30平米作为一户,则所得出的布雷图指数非常小,即使在疫情暴发地,布雷图指数也能轻松小于5,无法有效指导防控。在登革热的媒介监测中,成蚊密度是最能反应传播效能的。目前我国《登革热媒介伊蚊监测指南(2019)》中用于登革热媒介成蚊监测的是双层叠帐法,并将双层叠帐每帐次小于等于2作为控制疫情的评判标准。该方法以人为引诱物,存在个体对蚊虫引诱力的差异,在现场监测搭建蚊帐和采集蚊虫时也存在被蚊虫叮咬的风险,且在一些商业地带,很少能找到适合做双层叠帐的区域。BG-Trap法是《病媒生物密度监测方法蚊虫》(GB/T 23797-2020)[5]新增加的监测方法,适用于伊蚊成蚊的密度监测[6-7]。本文对BG-Trap法在白纹伊蚊成蚊监测和抗药性监测中的应用进行了研究,以期能为伊蚊的常规监测和应急监测提供更方便、更准确、更安全的监测方法。
1 材料与方法
1.1 监测时间、地点和天气 按照湖南省的天气情况,选择伊蚊活跃的6~8月开展监测,地点与《登革热媒介伊蚊监测指南(2019)》双层叠帐法监测点相同,选择居民区附近的外环境作为监测地点,树荫下、无阳光直射的地方即可。在无雨或短时小雨的天气进行监测。本文中竹林内存在明显可见蚊幼孳生地(如竹洞、有积水废弃轮胎、丢弃花钵等),树荫无明显可见小型容器积水。
1.2 试验设备 BG-Trap,由广州威佰昆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友情赞助。直径35cm,高40cm,顶盖为纱布,吸入漏斗黑色,本实验均采样使用前用蓄电池充好电后带至现场。不使用引诱物。吸蚊器由禾奇公司提供。
1.3监测方法 按照《病媒生物密度监测方法蚊虫》(GB/T23797-2020)中BG-Trap法进行。在植被茂密、蚊虫幼虫易孳生的场所附近,选择远离阳光直射、降雨、风吹影响的位置直接放置于地面上。按照监测目的,每隔一段时间对诱集袋中的蚊虫进行回收,并更换诱集袋,对诱集袋中的蚊虫进行收集、分类和计数。及时记录温度、湿度和风速。
1.4鉴定和统计 将诱集袋中的昆虫分批用吸蚊器吸出,计数,统计蚊虫的数量。
2 结果
2.1监测结果 对所有监测时段的雌雄蚊进行统计,共捕获白纹伊蚊雌蚊611只,雄蚊590只;致倦库蚊雌蚊73只,雄蚊146只。数据显示用GB-Trap法捕获白纹伊蚊,雌雄蚊比例无显著差别。
2.1.1上午和下午诱集白纹伊蚊结果比较 比较9:00~11:00和15:00~17:00两个时段伊蚊监测结果(表1)。9:00~11:00捕获率明显低于15:00~17:00(雌:ꭓ2=18.963, df=1, P<0.001; 雄:ꭓ2=18.667, df=1, P<0.001;总体:ꭓ2=37.500, df=1, P<0.001),其中竹林结果明显高于树荫(雌:ꭓ2=26.741, df=1, P<0.001; 雄:ꭓ2=24.381, df=1, P<0.001;总体:ꭓ2=51.042, df=1, P<0.001)说明白天,伊蚊以下午活动更为活跃。
表1 上午和下午不同时段诱集白纹伊蚊数量(只)
日期 | 9:00~11:00 | 15:00~17:00 | ||||||
竹林 | 树荫 | 竹林 | 树荫 | |||||
♀ | ♂ | ♀ | ♂ | ♀ | ♂ | ♀ | ♂ | |
6.26 | 1 | 3 | 0 | 0 | 5 | 0 | 0 | 0 |
6.27 | 1 | 0 | 0 | 0 | 5 | 2 | 2 | 2 |
6.28 | 3 | 0 | 0 | 0 | 3 | 2 | 0 | 0 |
6.29 | 1 | 2 | 0 | 0 | 3 | 14 | 1 | 1 |
7.3 | 2 | 0 | 0 | 0 | 4 | 2 | 0 | 0 |
7.5 | 3 | 2 | 0 | 0 | 15 | 10 | 5 | 2 |
合计 | 11 | 7 | 0 | 0 | 35 | 30 | 8 | 5 |
2.1.2 下午各单位小时诱集白纹伊蚊结果比较 为精确测试BG-Trap引诱效果,将BG-Trap放于竹林,从12点开始,按每小时一段来统计诱集效果,统计到19点,19点后至第二天早上8点因捕获量少,作一个时段收集统计。结果显示其高峰从15:00开始,一直持续到19:00(表2)。具体捕蚊量看,晚上19:00到早上8:00的捕蚊总量仅32只(♀:19,♂:13),白天12:00至19:00捕获量高达306只(♀:148,♂:158),具有极显著性差异(雌:ꭓ2=99.647, df=1, P<0.001; 雄:ꭓ2=123.0, df=1, P<0.001;总体:ꭓ2=222.1, df=1, P<0.001),与伊蚊白天活动为主的习性相适应(表2)。白天12:00至15:00单位小时的平均诱蚊量为19.7±4.8只/小时(♀:9±3.1只/小时,♂:10.7±1.8只/小时),而15:00至19:00单位小时的平均捕蚊量为61.8±2.1只/小时(♀:30.3±3.7只/小时,♂:31.5±1.5只/小时)。将15:00至19:00的单位小时的平均小时诱蚊量与下午其它时间(12:00至15:00)内单位小时的比较,有极显著的差异(雌:t=27.5, df=146, P<0.001; 雄:t=67.8, df=156, P<0.001;总体:t=101.6, df=304, P<0.001)。
表2 12:00到20:00不同时段诱集白纹伊蚊数量(只)
日期 | 12:00~13:00 | 13:00~14:00 | 14:00~15:00 | 15:00~16:00 | 16:00~17:00 | 17:00~18:00 | 18:00~19:00 | 19:00~8:00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7.24 | 0 | 5 | 0 | 3 | 4 | 8 | 10 | 12 | 7 | 4 | 3 | 5 | 4 | 1 | 3 | 0 |
7.25 | 4 | 1 | 4 | 2 | 1 | 2 | 9 | 5 | 18 | 10 | 5 | 6 | 3 | 1 | 2 | 3 |
7.26 | 1 | 1 | 1 | 4 | 0 | 0 | 6 | 6 | 2 | 2 | 11 | 12 | 5 | 13 | 7 | 2 |
7.27 | 3 | 2 | 5 | 1 | 0 | 0 | 1 | 2 | 7 | 8 | 5 | 2 | 7 | 7 | 3 | 7 |
7.28 | 0 | 0 | 3 | 3 | 1 | 0 | 1 | 8 | 2 | 5 | 4 | 7 | 11 | 10 | 4 | 1 |
合计 | 8 | 9 | 13 | 13 | 6 | 10 | 27 | 33 | 36 | 29 | 28 | 32 | 30 | 32 | 19 | 13 |
图1 12:00到20:00不同时段诱集白纹伊蚊数量(只)
2.2与双层叠帐法监测效果比较 根据12:00~20:00BG-Trap法对白纹伊蚊的监测效果,选择15:00~19:00四小时中任选两小时作为BG-Trap的监测时间。在双层叠帐法监测地点,同时开展双层叠帐和BG-Trap两种监测方法。BG-Trap放置在距离双层叠帐200米外、环境相似的无直射阳光、靠近竹林处或树荫下的位置。监测时间双层叠帐每次30分钟,比较两种方法的监测结果。衡阳、常德、娄底三市双层叠帐捕蚊(雌)率为:1只/(帐•小时),BG-Trap双层叠帐捕蚊(雌)率为:3.33只/(Trap•小时),总体来看,BG-Trap的捕获率明显高于双层叠帐(雌:ꭓ2=15.077, df=1, P<0.001; 雄:ꭓ2=25.600, df=1, P<0.001;总体:ꭓ2=33.907, df=1, P<0.001)。
表3 两种伊蚊成蚊监测方法监测结果
双层叠帐法(0.5h/次) | BG-Trap法(2h/次) | |||||
帐(次) | ♀ | ♂ | Trap(个) | ♀ | ♂ | |
衡阳市 | 2 | 0 | 0 | 2 | 24 | 13 |
常德市 | 2 | 2 | 1 | 2 | 7 | 12 |
娄底市 | 2 | 1 | 0 | 2 | 9 | 5 |
2.3捕获伊蚊成蚊活虫结果
用吸蚊器从诱集袋中将捕获伊蚊分批吸出,将活虫(能正常飞行)投放到养蚊笼中,统计捕获蚊虫的活虫率。从表中可以看出,死亡成虫主要是在晚上、且长时间未取出的情况下发生。白天未发现捕获成蚊死亡现象。
表4 捕获伊蚊成蚊活虫结果
日期 | 9:00~11:00 | 11:00~15:00 | 15:00~17:00 | 17:00~9:00 | ||||||
♀ | ♂ | ♀ | ♂ | ♀ | ♂ | ♀ | ♀(死) | ♂ | ♂(死) | |
6.26 | 1 | 3 | 3 | 2 | 5 | 0 | 2 | 0 | 4 | 0 |
6.27 | 1 | 0 | 6 | 4 | 7 | 4 | 14 | 12 | 6 | 9 |
6.28 | 3 | 0 | 11 | 0 | 3 | 2 | 9 | 35 | 6 | 41 |
6.29 | 1 | 2 | 2 | 0 | 4 | 14 | 10 | 5 | 44 | 47 |
7.3 | 2 | 0 | 5 | 4 | 4 | 3 | 9 | 15 | 5 | 14 |
7.5 | 3 | 2 | 11 | 11 | 20 | 12 | 7 | 18 | 1 | 27 |
小计 | 11 | 7 | 38 | 21 | 43 | 35 | 51 | 85 | 66 | 138 |
3 讨论
BG-Trap 是一种国外广泛使用的伊蚊监测工具[8]。近年来,国内也有不少应用研究,但结果不尽相同。如黄润等[9]认为监测效果以夜晚最好。马德珍等[10]在光催化诱蚊灯与 BG-trap 捕蚊器诱蚊效果比较中,将监测时间设在15:00~次日 09:00,包含了本文15:00~19:00BG-Trap伊蚊诱集高峰,得出BG-Trap适合在伊蚊孳生地监测的结论。朱丁等[11]用0.5h/次为监测时间,认为BG-Trap法诱集效果不如双层叠帐和人诱法。本文实验结果认为BG-Trap诱集效果以15:00~19:00为好,考虑到应急监测的时效性,需以最短的时间得出需要的结果,从我们用BG-Trap法每小时的数据看,存在某些时段监测效果差异较大的现象,但往往是某小时少,下个小时就会很多,为能更客观反应监测效果,建议用BG-Trap监测时,以连续监测2小时监测效果更稳定。在没有引诱剂的条件下,BG-Trap诱集伊蚊可能与伊蚊在BG-Trap周边活动情况有关,反映了在一定温度、湿度、气压条件下伊蚊的活跃程度。
从湖南省部分登革热媒介伊蚊监测市采用BG-Trap和双层叠帐法两种伊蚊监测方法的比较,可知BG-Trap法监测伊蚊比双层叠帐效果更好。此结果与韦凌娅[12]等结论相同,在现场监测中,除了能较双层叠帐捕获更多伊蚊外,其现场应用优点有:1、节约人力,BG-Trap法一人可完成,双层叠帐法至少要两人才能完成;2、避免人为因素的影响,双层叠帐法受人引诱力、捕获成蚊熟练程度的影响较大;3、避免被蚊虫叮咬,BG-Trap只需在放置时严密包裹即可避免蚊虫叮咬,双层叠帐在捕获蚊虫时偶尔有蚊虫进入内帐的现象,存在被蚊虫叮咬的风险;4、监测场地更容易选择。双层叠帐需要一定的空间来支撑蚊帐,BG-Trap所需场地较小,更有监测的灵活性。基于以上有点,BG-Trap法更易被现场监测所接受。当然,如果将BG-Trap应用于登革热应急监测,迫切需要找出控制阈值。
在现场应用中,我们注意到BG-Trap捕捉成蚊成活率较高,应该与风扇置于Trap下面,蚊虫进入Trap时受到的损害很小有关。将捕获蚊虫放入养蚊笼中正常饲养,吸血后用蚊幼作浸渍法实验,或直接用捕获成蚊进行药膜法测试,比先捕获蚊幼,羽化后再吸血能减少一个世代,更能准确反映蚊虫的抗药性水平;也可应用于需要采集蚊虫做病原学监测时不方便现场携带液氮和超低温冰箱的场景。
综上所述,我们认为可将BG-Trap法用于伊蚊的常规监测和应急监测,可进一步研究捕获率与登革热传播之间的关系,温湿度或气压与伊蚊活跃度的关系等。
作者:黄谊,段丽琼,姚松银,龙浩宇
(湖南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长沙,4101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