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的 探索网格化模式下诱蚊诱卵器法监测媒介伊蚊的影响因素,为媒介伊蚊及其传播疾病的监测和防制提供科学依据。
方法 2021 年7-9 月在上海市静安区辖区内选择相邻的3 个面积、建筑年代、绿化比例接近的居民区作为监测点,每个居民区以九宫格形式划分为二级监测块(约90m×60m),以监测块为单位对媒介伊蚊采用诱蚊诱卵器法和人诱停落法进行现场监测,每月3 次。通过比较不同居民区、不同监测块、不同环境特点对媒介伊蚊的监测结果来探索诱蚊诱卵器法监测效果的影响因素。采用 Excel 2016 和 SPSS 16.0 软件处理数据,采用Kruskal-Wallis 秩和检验、两因素方差分析、Pearson 相关分析等进行统计学分析。
结果 共划定二级监测块30 个, 完成监测8 次,设置诱蚊诱卵器131 只/次,居民区1、2、3 的诱蚊诱卵指数(MOI)分别为8.71、12.38 和11.97,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2.750,P=0.253),居民区 1、2 内各板块间MOI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2.135,P=0.047;F=2.168,P= 0.044);居民区内居住区域MOI 为12.24,社区学校区域为5.76,二者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6.657,P=0.010);诱蚊诱卵器放置不同位置的MOI,屋侧绿化区域为14.10,集中绿化区域为8.87,道路侧绿化为7.98,3 类环境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8.372,P=0.015);诱蚊诱卵器法监测期间,降雨时间<2 d 时的MOI 为13.28,≥2 d 时为8.7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218,P=0.047);居民区 1、2、3 MOI 均值分别为 8.69、12.45 和 11.88,停落指数均值分别为 3.33、8.58 和6.50 只(/ 人·h);MOI 与停落指数之比为 1∶1~3∶1;经 Pearson 相关分析,各板块 MOI 与人诱停落指数高度相关(r= 0.549,P=0.005)。
结论 大型居民区中的不同区域媒介伊蚊密度因绿化类型、功能分区等差异都可能有较大的差异。相较其他监测方法,诱蚊诱卵器法操作简便、特异性强等,其监测结果与人诱停落法监测结果高度一致,实际监测中可采用诱蚊诱卵器法进行网格化的布点监测,能有效避免因布点造成的偏差,全面反映媒介伊蚊密度。
【本文作者】
陈红1,周洲1,刘洪霞2
上海市静安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急性传染病防治科,上海 200072;
上海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病媒生物防治科,上海 200336
【本文来源】
《基于网格化的诱蚊诱卵器法与人诱停落法监测白纹伊蚊对照研究》
中国媒介生物学及控制杂志2023 年8 月第34 卷 第4 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