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七、刺扰伊蚊 Aedes vexans(Meigen,1830)
(一)鉴别特征
雌蚊喙明显长于前足股节。触须中侧与鞭分节 1 具白鳞。中胸盾片覆盖的褐色细鳞 和窄鳞不形成固定斑纹。小盾片具白色窄鳞。中胸侧板有翅前结节下鳞簇。有气门后区 和亚气门鳞簇。基后片叠于后足基节上方。平衡棒结节覆盖淡白鳞。股节有白膝斑,前股 和中股有褐鳞与淡色鳞杂生形成的麻点。胫节两端白色。前跗和中跗节 1—4、后跗节 1—5 有窄基白环或基背白斑。腹背板Ⅱ—Ⅶ节有基白带,基带两端宽而中央凹陷;节Ⅴ—Ⅵ 通常具三角形淡色端斑(图 1-25)。
雄蚊小抱器末端圆平。抱肢端节末端钝,指爪位于亚末端。肛侧片末端钝削,阳茎 Ⅱ型。
(二)生态习性
雌蚊主要叮吸牛、马等家畜,也兼吸人血,以卵越冬。幼虫广泛孳生于淡水或咸水的土 坑、浅潭、池塘、洼地积水、沼泽、稻田等,偶尔也见于容器积水。
(三)地理分布
国外:全世界均有分布。 国内:在我国主要分布于北方地区,向南数量逐渐减少。
图 1-25 刺扰伊蚊
(摘自 Darsie 和 Ward,2005)
(四)医学重要性
在美国可传播东方马脑炎病毒,可能是土拉弗朗西斯菌的传播媒介。它是我国东北沼泽地区数量最大、最重要的吸血骚扰蚊种,占当地吸血蚊虫组成的 80%。
(未完待续)
郭天宇,男,1964年12月出生,内蒙古丰镇人,博士,研究员。任国家质检总局中国卫生检疫专家委员会专家;中国卫生有害生物防制协会专家;中华预防医学会媒介生物学分会委员;卫计委病媒生物控制标准委员会委员;国家质检总局科学技术委员会出入境检疫专业委委员;出入境检验检疫卫生检疫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委员;全国口岸卫生处理协作组药械评审专家; 华北五局鼠疫联防专家组组长。
1982年入中国农业大学植物保护系农业昆虫学习,1986- 2005年在军事医学科学院微生物流行病研究所学习和工作;2005年转业到北京出入境检验检疫局媒介监测实验室;2011年调入中国检验检疫科学研究院卫生检疫研究所,主要从事医学媒介生物生态与防治研究工作,尤其擅长鼠类和蚤类。先后完成科技部课题5项、北京市课题1项、军队指令性课题6项、质检总局课题4项;曾获军队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三等奖2项,北京市科学技术二等奖1项,质检总局科技兴检二等奖1项;获实用新型专利9项,发明专利2项;制定国家标准10项,行业标准11项;参编书籍14部;发表论文152篇,其中第一作者73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