蚊虫是人们最为熟悉一类昆虫,同时也是我们生活中最重要的病媒生物。随着气温升高,降雨增多,在我国的广大区域,蚊虫送上的一个个“红包”不仅给人类的正常生活带来骚扰,还可能传播如疟疾,登革热、黄热病等疾病,威胁人类健康。据世界卫生组织统计目前全世界因蚊虫引发的疾病每年可致百万人失去生命。因此控制蚊虫对人类危害是我们PCO行业的一项重要工作,而对生活环境中蚊虫密度的监测是我们精准防控蚊虫的依据,是科学评价防制效果的手段,更是对相关蚊媒传染病开展预警监测进行风险评估的基础。
对蚊虫的监测在目前国家疾控系统的传染病监测中,分成蚊监测和幼虫监测。服务于卫生城镇创建和健康城镇建设工作也需要分别进行成虫和幼虫的监测。在有害生物防制效果评估中蚊虫密度的高低也是最便捷直观的评估指标。在蚊虫监测中常常选择国家标准GB/T 23797-2020中简单、便捷的方法开展。
一、生态学监测
这里讲的是目前国家疾控系统病媒生物监测中对蚊虫种类、密度、季节消长监测。包括疟疾、乙脑、登革热等疾病的媒介蚊虫监测。分别对蚊虫的成虫和幼虫开展监测。
1.成蚊监测
成蚊监测采用诱蚊灯法或CO2诱蚊灯法、人诱停落法、双层叠帐法、手持式蚊虫采样器法。常规监测点可以根据本地需要选择不少于其中一种方法开展监测。作为监控系统国家级监测点须采用诱蚊灯法和双层叠帐法进行成蚊监测。应急监测可采用双层叠帐法、手持式蚊虫采样器法。
(1)诱蚊灯法
1)监测器具:功夫小帅诱蚊灯、手电筒、乙醚、搪瓷盘、口罩、手套、镊子、计数器、成蚊标本制作和保存工具、冻存管、冰箱。
2)监测生境:每监测县(区)城区选择城镇居民区、公园(含街心公园)、医院各不少于2处,农村选择民房和牲畜棚(牛棚、猪圈、羊圈、养殖场等)各不少于2处。除牲畜棚外,其它均在外环境中进行。
3)监测频次:蚊虫活动时间内每月开展工作不少于2次,相邻两次的测定间隔不少于10天。
4)操作方法:选择远离干扰光源和避风的场所作为挂灯点,悬挂诱蚊灯。诱蚊灯可以选择功夫小帅诱蚊灯或CO2诱蚊灯。每处监测生境放置诱蚊灯一台。诱蚊灯光源离地1.5m。日落前1h接通电源,开启工作模式。诱蚊灯工作时间直至次日日出后1h。密闭收集器后,再关闭电源,将集蚊盒取出,乙醚麻醉或冰箱冷冻处死,鉴定种类、性别并计数。分别将每台灯每晚的监测结果填入数据记录表。
5)统计与计算:密度指数计算
(2)CO2诱蚊灯法
在方法(1)的操作中增加CO2供给,或者直接选用CO2诱蚊灯。其他要求同方法(1)。
(3)人诱停落法
1)监测器具:计数器、手电筒、电动吸蚊器,蚊虫处死、分拣、分类和储存工具等。
2)操作方法:每处生境选择避风遮荫处,在下午媒介伊蚊活动高峰时段(15:00-18:00),诱集者暴露一侧小腿,利用电动吸蚊器收集被引诱的伊蚊持续30min,乙醚麻醉或冰箱冷冻处死,鉴定种类、性别并计数,填入记录表。
3)监测生境的选择:每监测县(区)选择居民区、公园/竹林、旧轮胎堆放地/废品站/工地等三类生境各不少于1处,每处做2次,两处间隔100m以上。
4)监测频次:媒介伊蚊活动时间内每月2次,相邻两次的测定间隔不少于10天,风力五级以上顺延。
5)统计与计算:密度指标:停落指数计算公式
(4)双层叠帐法
1)监测器具:伞状双层叠帐或其它双层叠帐、计数器、手电筒、电动吸蚊器等。
2)监测生境的选择:每监测县(区)选择居民区、公园/竹林、旧轮胎堆放地/废品站/工地等三类生境各不少于1处,每处做2个帐次,两帐间隔100m以上。常规和应急监测中都会采用此方法。疟疾媒介监测中要求采用此法。
3)监测频次:媒介伊蚊活动时间内每月2次,相邻两次的测定间隔不少于10天,风力五级以上顺延。
4)操作方法:每处生境选择避风遮荫处放置蚊帐,在下午媒介伊蚊活动高峰时段(15:00-18:00),诱集者位于内部封闭蚊帐中暴露两条小腿,收集者利用电动吸蚊器在两层蚊帐之间收集停落在蚊帐上的伊蚊持续30min,乙醚麻醉或冰箱冷冻处死,鉴定种类、性别并计数,填入记录表。
5)统计与计算:密度指标:帐诱指数计算公式
6)个人防护:收集者着长衣长裤,必要时戴好防蚊帽,但监测过程中不使用蚊虫趋避剂。
(5) 手持式蚊虫采样器法
1) 监测工具:手持式蚊虫采样器、乙醚等。
2)监测生境的选择:选择有成蚊飞行的环境开展监测。
3)监测频次:本方法一般在应急监测中使用。
4)个人防护:收集者着长衣长裤,必要时戴好防蚊帽,但监测中不使用蚊虫趋避剂。
5)操作方法:
选择蚊虫活动高峰时间,监测者手持蚊虫采样器,个人做好物理防护,捕捉监测者身体周边的蚊虫,时间30 min,或根据监测目的设定时间。然后对蚊虫进行收集,分类和计数。及时记录温度、湿度和风速。
2. 幼蚊监测
幼蚊监测采用布雷图指数法、路径法和勺捕法。常规监测布雷图指数法、路径法任选一种,勺捕法可选。媒介伊蚊分布区的国家级监测点须采用布雷图指数法和勺捕法进行幼蚊监测,非媒介伊蚊分布区国家级监测点须采用路径法和勺捕法。
(1)布雷图指数法
1)监测器具:手电筒、捞勺、吸管、蚊虫收集装置、标签纸等。
2)监测生境的选择和方法:每个监测县(区)按不同地理方位选4个街道/村的居民区等调查不少于100户,其它生境[医院、公园、工地、废品收购站和废旧轮胎厂(废旧物品处)、港口/码头等]视各地实际情况选择。检查记录室内外所有小型积水容器及其幼蚊孳生情况,收集阳性容器中的幼蚊进行种类鉴定,或带回实验室饲养至成蚊进行种类鉴定,计算布雷图指数,监测结果填写记录表。
户的定义:每个家庭、集体宿舍/单位办公室/酒店的2个房间、农贸市场/花房/外环境/室内公共场所等每30㎡定义为一户。
3)监测时间:蚊虫活动时间内每月中旬监测一次。
4)密度指标:布雷图指数(BI)计算公式
(2)路径法
1)监测器具:计步器、手电筒、捞勺、长吸管、小滴管、白色方盘、采样管、水网等。
2)监测生境的选择及方法:以人居环境为核心,根据当地实际情况,选择居民区、单位(有独立院落)、建筑工地、道路等,总调查路径4000延长米以上。调查时,依据监测人的步幅设定好计步参数,随身携带计步器等,沿监测路径,以均匀步伐前进,并记录沿途所有积水容器及小型水体(如水生植物、废弃容器、功能性积水容器、管井及下水道口、竹筒/树洞、轮胎、绿化带垃圾、喷泉、叶鞘积水等)中发现幼蚊(蛹)阳性容器数和小型积水处数,收集阳性容器中的幼蚊进行种类鉴定并填写记录表,结束后记录路径长度。
3)监测时间:蚊虫活动高峰时间内每月中旬开展1次。
4)统计与计算:密度指标:路径指数(I),单位为阳性水体数每千米(阳性水体数/千米)。
(3)勺捕法
1)监测器具:长吸管、小滴管、采样管、500ml标准水勺等。
2)监测生境的选择与方法:每个监测县(区)选取户外大中型水体共20处(如河流、池塘/水坑、湖泊、水渠等)进行调查,且监测县(区)当地主要水体类型每种不少于5处。调查时,沿着大中型水体岸边,每隔10米选择一个采样点,每个水体共捞10勺(水体面积确实不足捞10勺时,记录实际捞勺数,但不得少于5勺),用水勺在水体边缘或有水草缓流处迅速从水体中舀起一勺水,吸出幼蚊(蛹)并放入已编号的采样管中,进行种类鉴定并填写记录表。
3)监测时间:蚊虫活动高峰时间内每月中旬1次。
4)统计与计算:密度指标:采用幼蚊(蛹)阳性勺指数,单位为阳性勺每百勺(阳性勺/百勺);勺舀指数(I),单位为条每勺(条/勺)。
3 蚊虫应急监测
发生地震、洪涝等自然灾害后,受灾人员需要大规模集中安置时;或发生蚊传疾病暴发流行时;或当地卫生健康行政部门要求时,需要开展蚊密度应急监测。
(1)监测方法:成蚊密度应急监测可用诱蚊灯法或手持式蚊虫采样器法,幼虫密度监测可用路径指数法。可按照GB/T 23797-2020选择适当相应的方法进行蚊虫密度调查。
(2)监测时间:自然灾害之后,当地蚊虫活动期内,安置点和居民区安置初期,每周开展1次,1个月以后,2周开展1次。在蚊传疾病流行期间,每周开展1次。监测频次可根据应急监测需求灵活调整。
(3)监测生境:安置点、受灾居民区和蚊传疾病疫点外环境。
二、卫生城市创建中的蚊虫检查
在卫生城镇创建和健康城镇建设工作中需要进行成虫和幼虫的监测,掌握城市的蚊虫的危害,了解已开展的防控工作状况,以便制定下一步的工作计划,更有针对性的开展蚊虫防控。目前的国家卫生城市评审中要求一年开展两次以上的控制水平调查,调查辖区范围开展的蚊虫防控工作能不能使蚊虫的控制达到国家相关标准要求。控制水平调查也是一种密度监测,与上面讲到的生态学监测不同的主要是频次的差异。
1、城镇标准
1)小型积水蚊虫密度控制水平分为以下等级:
A级:路径指数小于或等于0.1;
B级:路径指数小于或等于0.5;
C级:路径指数小于或等于0.8。
2)大中型水体蚊虫密度控制水平分为以下等级:
A级:采样勺指数小于或等于1%,平均每阳性勺少于3只蚊虫幼虫和蛹;
B级:采样勺指数小于或等于3%,平均每阳性勺少于5只蚊虫幼虫和蛹;
C级:采样勺指数小于或等于5%,平均每阳性勺少于8只蚊虫幼虫和蛹。
3) 外环境蚊虫密度控制水平分为以下等级:
A级:停落指数小于或等于0.5;
B级:停落指数小于或等于1.0;
C级:停落指数小于或等于1.5。
2、单位标准
对一个单独的单位进行蚊虫密度控制水平评价时,要求不得有阳性的各类积水容器和各类坑洼积水。
3、检查工作的组织与实施
(1)调查方法:成蚊人诱停落法,幼虫路径法和勺捕法。
(2)调查频次:每年2次,6月、8月适宜时段各1次。
(3)调查单位及数量:按照GB/T 27771-2011《病媒生物密度控制水平 蚊类》的调查要求,在城镇东、西、南、北、中5个方位,按照《评价常见环境类型蚊虫控制水平的抽查数量表》以及《评价特殊环境类型蚊虫控制水平的抽查数量表》的规定 ,采用随机抽样的方法确定。
4、调查工具
电动吸蚊器、计数器、长吸管、小滴管、采样管、500ml标准水勺镊子、手电筒等。
5、调查内容
按照《病媒生物密度监测方法 蚊虫》(GB/T 23797-2009)调查蚊虫密度以及幼虫孳生情况。具体方法一般采用便捷的方法进行调查。如成蚊用人诱停落法。蚊幼虫采用路径法和勺捕法。具体方法及统计和计算见第一部分生态学监测相关内容。
三、防治效果评价
在防制效果评估中病媒生物的密度高低可以直观反映防治效果,是评价防治效果好坏的重要指标。
用蚊虫密度的高低来评价蚊虫控制效果就是最便捷直观的方法。具体的监测方法常常选择国家标准GB/T 23797-2020中简单、快捷、适宜、方便的方法。
蚊虫防治效果评价
在对蚊虫防治效果的评价中通常采用密度下降来作为评价的指标。一般通过比较防治前后密度下降率或相对密度下降率来评价防治效果的好坏。
要获得密度下降率则需要进行防治前后蚊虫密度的监测,获得防治前后两次的密度监测数据,进而就这两次的数据进行比较。
在监测方法上要求两次的密度调查应遵循完全相一致的原则,即在同一地点和同一时间段,采用同一方法进行调查并记录,以确保防治前后调查方法的一致性与可比性。
效果评价的调查方法
对于蚊虫效果评价密度调查方法依然选择《病媒生物密度监测方法 蚊虫》(GB/T 23797-2009)中调查蚊虫密度以及幼虫孳生情况中适宜的方法。
选择方法的原则:方便,快捷,易于操作。
3、密度监测方法
对于成蚊建议选择人诱停落法、手持式蚊虫采样器法,如果时间条件允许也可以采用诱蚊灯。幼虫采用布雷图指数法、路径法和勺捕法。在方法选择时特别要注意针对防控的目的以及相关部门的要求选择适宜的方法。
具体方法、工具及密度的统计和计算见第一部分生态学监测相关内容。
4、调查点的选择
效果评估的关键和基础是要确定合适的调查点。
调查点的选择应依据既具有代表性,又具有可操作性的原则。所谓代表性就是选择的调查点应能充分反映所评价区域的实际蚊虫密度水平,而可操作性就是选择调查点的数量既不致工作量太大而无法完成,又能够代表评价区域。如果需要选择对照点时,则选择的对照点,一定要把握和实验点在自然环境、蚊虫种类、蚊虫密度相近的作为对照点。
5、特别注意
在进行效果评价时除了至少要做防治前后两次的密度监测(或有时需要设立对照)外且每次的密度监测选择的监测方法、监测时间段、监测地点场所要一致,甚至进行监测的人员也尽可能一致。
6、效果评价的指标计算
用于防治效果评价的指标通常为:绝对密度下降率、相对密度下降指数、相对密度下降率。
密度下降率(%)=(处理前密度-处理后密度)/处理前密度
相对密度指数(RPI)=(对照区处理前平均密度实验区处理后某天密度值)/(对照区处理后某天密度值×实验区处理前平均密度值)
相对密度下降率(%)=1-RPI×100%
指标说明:
(1)评价标准:一般来讲相对密度下降率70%以上者效果显着,50%以下者效果消失。也可以工具具体情况或要求定。
(2)注意对照区不施药,只同步测处理前后密度
(3)PRI的意义:将实验区处理后的实际密度值,用对照区密度的自然变化系数予以矫正,这样可以排除自然因素对密度变化的影响,以正确显示出防治措施所致的蚊虫的密度变化。但实施起来较为复杂。
作者:程璟侠,中国卫生有害生物防制协会专家委员会委员、山西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主任技师。
1984年工作以来,近40年一直从事病媒生物防控。领域涉及媒介控制、消毒等多方面。有系统的理论知识,丰富的实践经验,参与过非典、禽流感、新冠等重大疫情防控及处置,汶川救灾等重大活动。参加过国家及山西省大型活动保障工作。主持并参与编著4本专业书籍,发表专业论文60余篇。曾获获分获省科技成果二、三等奖和山西省医药卫生引进新技术奖。国家发明专利一项。山西省跨世纪学科带头人。山西省优秀卫生系统专家。曾获全国抗药性及防治优秀中、青年工作者;全国爱国卫生先进工作者;山西省“五一劳动奖章”;第八届山西省优秀科技工作者。作为第二负责人(副组长)参与一项国家863项目。承担过2项省科技厅基金课题,1项省科技厅社发项目课题。另有多项厅攻关课题。参与编写、制作国家有害生物远程职业培训教材。兼任中国媒介生物学及控制杂志、中华杀虫药械杂志、中国卫生有害生物防制、医学动物杂志编委;国家职业技能鉴定高级考评员;中国昆虫学会医学昆虫专业委员会、中国卫生标准卫生有害生物防制标准专业委员会、中国卫生有害生物防制专家委员会,中国媒介与生物控制学会委员;山西省生物工程学会副秘书长、山西省动物学会、山西省昆虫学会理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