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点骚扰蚊 Ochlerotatus dorsalis(Meigen,1830)
(一)鉴别特征
雌蚊头顶、后头鳞和竖鳞浅黄。喙通常覆盖暗鳞,通常在中间 1/3 处具有零散的白鳞。 中胸盾片正中与背中纵条融合成一条暗褐色宽纵条,并延伸至小盾前区。中胸腹侧板鳞簇 达前角。下后侧鬃 3~6 根。翅显著覆盖淡色鳞,黑色鳞片主要局限于前缘脉(C)、R1、R3、 中脉分叉处和臀脉的端部。前缘脉基部 1/4 具白鳞。前足基节具鳞簇,末端爪亚基齿长度 不及爪尖与其距离的 1/3。前跗和中跗节 1—3 节以及后跗节 1—4 节有跨关节白环。仅后
足跗节全白。腹节Ⅱ—Ⅵ背板通常具灰白色长纵条,纵条两侧各有 1 对圆形或近似方形大 斑。暗褐色或黑色鳞片仅局限于腹板Ⅰ—Ⅴ两个长方形区域,腹板Ⅵ—Ⅶ大多具淡色鳞。 雄蚊抱肢基节背基内叶较大,有大小两根刺,大的钩状长刺端部通常向后弯曲,但不超过整个长度的 1/3;小抱器干柄短(图 1-27)。
(二)生态习性
雌蚊是昼夜凶恶的吸血者,尤其在夜晚或者是宁静多云的白昼(9~30℃、相对湿度 52%~92%)。在飞行过程中,雄蚊以陪伴雌蚊而著称。主要以卵越冬,幼虫主要孳生于积 水坑、水沟、沼泽、稻田、芦苇塘、草甸、蹄印积水等嗜盐(12%)、嗜碱性(pH 值 7.0~9.3) 水体。
(三)地理分布
国外:背点骚扰蚊广泛分布于欧洲、中亚、俄罗斯北部和北美洲盐沼地。在欧洲,向北 可达斯堪的纳维亚,向南可至希腊。
国内:广泛分布于东北、华北和西北地区。
(四)医学重要性
背点骚扰蚊在美国主要传播西方马脑炎病毒、圣路易脑炎病毒、加利福尼亚脑炎病毒, 从野外种群中可分离到流行性乙型脑炎病毒、野兔热病原体——土拉弗朗西斯菌等。
图 1-27 背点骚扰蚊
(中胸侧面观、翅与前足爪图摘自 Thielman 和 Hunter,2007;余者选自 Becker 等,2010)
(未完待续)
郭天宇,男,1964年12月出生,内蒙古丰镇人,博士,研究员。任国家质检总局中国卫生检疫专家委员会专家;中国卫生有害生物防制协会专家;中华预防医学会媒介生物学分会委员;卫计委病媒生物控制标准委员会委员;国家质检总局科学技术委员会出入境检疫专业委委员;出入境检验检疫卫生检疫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委员;全国口岸卫生处理协作组药械评审专家; 华北五局鼠疫联防专家组组长。
1982年入中国农业大学植物保护系农业昆虫学习,1986- 2005年在军事医学科学院微生物流行病研究所学习和工作;2005年转业到北京出入境检验检疫局媒介监测实验室;2011年调入中国检验检疫科学研究院卫生检疫研究所,主要从事医学媒介生物生态与防治研究工作,尤其擅长鼠类和蚤类。先后完成科技部课题5项、北京市课题1项、军队指令性课题6项、质检总局课题4项;曾获军队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三等奖2项,北京市科学技术二等奖1项,质检总局科技兴检二等奖1项;获实用新型专利9项,发明专利2项;制定国家标准10项,行业标准11项;参编书籍14部;发表论文152篇,其中第一作者73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