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化学防制
化学防制是指使用天然或合成的毒物, 以不同的剂型(粉剂、乳剂、油剂、水悬剂、颗粒剂、缓释剂等),通过不同途径(胃毒、触杀、熏杀、内吸等),毒杀或驱走害虫。
1.化学防制的方法
(1)室内滞留喷洒:是使用具有残效的触杀杀虫剂,喷洒在室内(住屋或厩舍)蚊虫栖息的表面,如墙壁、天花板、衣柜、背面等,使得侵入室内的蚊虫,当它们栖息这种表面时,就和药物接触而中毒死亡。是应用得最广泛的化学灭蚊方法,多用于防制媒介按蚊。主要是杀灭夜晚进入室内吸血的媒介按蚊,通过这种防制方法,可以减少或切断疟疾的传播。适用于防制内吸性和内栖性的蚊虫,可选择的杀虫剂见表3-1-2。
表3-1-2 可用于室内滞留喷洒的化学杀虫剂
杀虫剂 | 剂量(g/m2) | 持效(月) | 杀虫作用 | 有效成分的安全等级 |
DDT | 1~2 | 6或更多 | 触杀 | 中毒 |
林丹 | 0.2~0.5 | 3或更多 | 触杀 | 中毒 |
马拉硫磷 | 1~2 | 1~3 | 触杀 | 轻毒 |
杀螟松 | 1~2 | 1~3或更多 | 触杀、吸入 | 中毒 |
甲嘧硫磷 | 1~2 | 2~3或更多 | 触杀、吸入 | 轻毒 |
噁虫威 | 0.2~0.4 | 2~3 | 触杀、吸入 | 中毒 |
残杀威 | 0.2~0.4 | 2~3 | 触杀、吸入 | 中毒 |
顺式氯氰菊酯 | 0.03 | 2~3 | 触杀 | 中毒 |
氟氯氰菊酯 | 0.025 | 3~5 | 触杀 | 中毒 |
氯氰菊酯 | 0.5 | 4或更多 | 触杀 | 中毒 |
三氟氯氰菊酯 | 0.025~0.05 | 2~3 | 触杀 | 中毒 |
溴氰菊酯 | 0.05 | 2~3或更多 | 触杀 | 中毒 |
氯菊酯 | 0.5 | 2~3 | 触杀、吸入 | 中毒 |
引自“Vector Control Method for used by individuals and Communities” WHO。
(2)空间喷洒:与室内滞留喷洒的杀虫方式不同,空间喷洒是通过杀虫器械将杀虫剂喷洒在一定空间,杀虫剂直接接触蚊虫体表,将蚊虫杀死。这种方法的优点是杀灭速度快,可以在短时间内处理很大面积,适用于登革热和登革热出血热、乙型脑炎等蚊媒病爆发流行时快速灭蚊。
空间喷洒包括常规喷洒、超低容量喷洒、热雾喷洒等。在室外一般以热雾喷洒和超低容量喷洒为:热雾喷洒由于穿透力比较强,无须使用高浓度制剂,而在居民区内可以达到快速灭蚊的目的。超低容量喷洒是利用一个超低容量喷头将原药或高浓度制剂分散成为很小的高浓度雾粒,蚊虫接触到雾粒而中毒。超低容量喷洒适用于大面积紧急处理控制蚊媒病流行的情况。热雾及冷雾喷洒杀虫剂及其剂量见表3-1-3。
表3-1-3 适用于热雾或冷雾喷洒的杀虫剂
杀虫剂 | 类别 | 剂量(ai g/hm2) | 毒性(大白鼠口服 LD50) | |
冷雾 | 热雾 | |||
噁虫威 | 氨基甲酸酯 | 4~6 | - | 55 |
生物卞呋菊酯 | 拟除虫菊酯 | 5 | 10 | 77 000 |
毒死蜱 | 有机磷 | 10~40 | 150~200 | 135 |
氟氯氰菊酯 | 拟除虫菊酯 | 1~2 | 2 | 250 |
氯氰菊酯 | 拟除虫菊酯 | 1~3 | - | 250 |
敌敌畏 | 有机磷 | 150 | 200~300 | 56 |
溴氰菊酯 | 拟除虫菊酯 | 0.5~1.0 | - | 135 |
醚菊酯 | 拟除虫菊酯 | 10~20 | 10~20 | 71 000 |
杀螟硫磷 | 有机磷 | 250~300 | 270~300 | 503 |
L-三氟氯氰菊酯 | 拟除虫菊酯 | 1.0 | 1.0 | 56 |
马拉硫磷 | 有机磷 | 112~693 | 500~600 | 2 100 |
氯菊酯 | 拟除虫菊酯 | 5 | 10 | 2 000 |
甲嘧硫磷 | 有机磷 | 230~330 | 180~200 | 2 018 |
卞呋菊酯 | 拟除虫菊酯 | 2~4 | - | 2 000 |
残杀威 | 氨基甲酸酯 | 100 | - | 95 |
引自Chasvasse and Yap, 1997。
(3)拟除虫菊酯浸泡蚊帐:蚊帐是最为普通的防蚊工具,蚊虫停落在杀虫剂处理过的蚊帐上由于毒杀和兴奋拒避作用,可以解决蚊虫隔帐刺叮吸血的问题。拟除虫菊酯处理蚊帐是近20年来化学防制中最为显著的重要进展,应用拟除虫菊酯处理蚊帐在全球控制疟疾方面发挥了尤为显著的作用,特别是在非洲的应用,被称之为挽救了成千上万儿童的生命,在世界卫生组织的大力倡导下,在非洲得到了比较大范围的推广。我国在这个方面也有很多的研究和应用报道,从1986年起在四川、湖北、江苏和广东等地有较多的现场推广,受到世界卫生组织的重视。一般处理蚊帐可以采用浸泡和喷洒的方法将拟除虫菊酯附着在蚊帐的织物上。可使用的杀虫剂及其剂量见表3-1-4。
表3-1-4 处理不同织物的蚊帐所需要的杀虫剂的剂量
织物 | 剂量(ai g/m2) | |||
大孔网(大于2mm) | 氯菊酯 0.10~0.25 | 氟氯氰菊酯 0.05 | 溴氰菊酯 0.008~0.012 | 三氟氯氰菊酯 0.005~0.008 |
标准蚊帐(1.5mm) | 0.20~0.50 | 0.03 | 0.01~0.025 | 0.01~0.015 |
引自“Vector Control Method for used by individuals and Communities” WHO。
(4)杀灭幼虫:对于尚未清理的孳生地,或无法清除的积水如已经积水的轮胎、放火缸等,可以使用化学杀幼剂进行防制,可供选择的杀虫剂以及剂量见表3-1-5。需要指出的是倍硫磷的毒性较大,不宜在室内使用。世界卫生组织推荐双硫磷可以用于饮用水中,但我国的产品由于杂质较多,导致对哺乳动物的毒性较高,不能用于饮用水中。
表3-1-5 适合杀灭蚊虫幼虫的化学杀虫剂
杀虫剂 | 剂型 | 有效剂量(ai g/ha) | 持效(星期) | 有效成分的安全等级 |
汽油 | S | 140~190(1) | 1~2 | 在正常使用中无毒 |
柴油 | S | 140~190(1) | 1~2 | 在正常使用中无毒 |
杀幼油 | S | 19~47 (1) | 1~2 | 在正常使用中无毒 |
巴黎绿 | GR | 840~1 000 | 2 | 高毒 |
毒死蜱 | EC,GR,S,WP | 11~25 | 3~17 | 中毒 |
杀螟松 | EC, GR | 100~1 000 | 1~3 | 中毒 |
倍硫磷 | EC, GR | 22~112 | 2~11 | 高毒 |
Jodfenphos | EC,GR,S | 50~100 | 7~16 | 在正常使用中无毒 |
马拉硫磷 | EC,GR,S | 224~1 000 | 1~2 | 轻毒 |
甲嘧硫磷 | EC,GR,S | 50~100 | 1~11 | 轻毒 |
双硫磷 | EC,GR,S | 56~112 | 2~4 | 在正常使用中无毒 |
灭幼脲 | GR,WP | 25~100 | 1~4 | 在正常使用中无毒 |
甲氧保 | BR,S,SRS | 100~1 000 | 4~8 | 在正常使用中无毒 |
蚊蝇醚 | GR | 10~100 | 4~8 | 在正常使用中无毒 |
BR: briquettes, 块剂;EC:emulsifiable concentrate,乳油;GR:granules,颗粒剂;S:suspension, 悬液; SRS: slow release suspension 缓施悬液;WP:wettable powder 可湿性粉剂 引自“Vector Control Method for used by individuals and Communities” WHO。
2.安全使用杀虫剂 一般而言,化学杀虫剂对昆虫和动物(包括人)都是有毒的,因此应该对使用的化学杀虫剂的毒性有一个比较清楚的认识。世界卫生组织对杀虫剂进行了如下的毒性分类,见表3-1-6。
表3-1-6 化学杀虫剂的毒性分类
分级 | LD50(小鼠) mg/kg | ||||
口服 | 皮肤接触 | ||||
固体 | 液体 | 固体 | 液体 | ||
极毒 | 5或更小 | 20 或更小 | 10 或更小 | 40或更小 | |
高毒 | 5~50 | 20~200 | 10~100 | 40~400 | |
中毒 | 50~500 | 200~2 000 | 100~1 000 | 400~4 000 | |
低毒 | 超过500 | 超过2 000 | 超过1 000 | 超过4 000 |
引自“The WHO Recommended Classification of Pesticides by Hazard and Guidelines to Classification 1988~1989”。
(未完待续)
《卫生害虫管理学》推介主编简介
姜志宽 男,汉族,1953年2月生,江苏省南通市人。1970年12月入伍,1975年7月毕业于复旦大学昆虫学专业。曾任南京军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所长、研究员。兼任全国爱卫会病媒生物控制专家委员会委员、国家卫健委病媒生物控制标准委员会委员、中华预防医学会媒介生物学及控制分会副主任委员兼杀虫药械学组组长、中华预防医学会编辑专业委员会常务委员、中国卫生有害生物防制协会常务理事兼专家委员会委员、中国昆虫学会理事兼医学昆虫专业委员会委员、全国家用卫生杀虫用品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委员、国家农业部农药登记卫生杀虫剂药效试验项目技术负责人、全军媒介生物防控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南京军区医学情报与统计学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南京军区健康管理专业委员会学术顾问、江苏省消毒与媒介生物防制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江苏省昆虫学会副理事长兼医学昆虫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江苏省有害生物防制协会副会长兼专家委员会主任委员、苏州大学出版社南京分社常务副社长、第三军医大学和苏州大学兼职教授、南京医科大学和江西农业大学硕士生导师、《寄生虫与医学昆虫学报》和《中国媒介生物学及控制杂志》编委、《医学动物防制》杂志副主编、《中华卫生杀虫药械》杂志主编等职。
长期从事病媒生物防制研究,获军队和部省级科技进步奖28项,其中二等奖12项,获国家发明专利9项。发表论文150余篇。主编和参与主编出版了《卫生害虫管理学》、《啮齿动物学》、《卫生杀虫药械学研究与应用》、《有害生物管理手册》、《蟑螂防治实用手册》、《有害生物防制及趣谈昆虫》、《医学生物学及控制中文文献索引》、《病媒防控论文英文摘要编写》、《实用英汉疾控医学辞典》、《卫生杀虫剂应用技术》、《有害生物治理》、《消毒杀虫灭鼠技术》、《重要疾病和医学动物防治指南》、《环境有害生物防治》和《空港有害生物治理指南》等19部。制定了《病媒生物化学防治技术指南 滞留喷洒》等国标。编译出版了《最新杜克家庭医疗健康百科全书》和《家庭医学百科全书》。创办《中华卫生杀虫药械》杂志。
1991年被评为南京军区优秀中青年科技干部;1995年获南京军区科技英才奖;1999年、2004年和2014年被中华预防医学会表彰为先进科技工作者;2000年被南京军区联勤部表彰为基层卫生工作先进个人;2002年获全军预防医学奖励基金;2006年获南京军区“十五”全区后勤重大科技成果奖;2010年被总后卫生部表彰为第三届全军优秀医学编辑工作者;2015年获中国健康促进教育与教育协会金牛奖;先后荣立三等功6次;1993年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