总112期(2024年12月)
【【PCO论坛】食品业储粮害虫防制的精准识别与综合应对
来源:《中国有害生物防制》   时间:2024-12-30



 

在客户的食品业当中,储粮害虫的防制工作极为关键。若能妥善遵循相关专业建议,便能为整个防制工作筑牢根基,有效把控虫害风险,确保食品的质量与安全,维护企业的良好运营状态。

 

一、精准识别各类储粮害虫


在食品业的储粮害虫防制进程中,精确无误地辨别害虫种类无疑是最为首要的任务。不同种类的储粮害虫,各自拥有独特的生物学特性以及危害模式,唯有深入透彻地了解它们,才能够制定出极具针对性的防制策略。

 

(一)烟草甲:特殊食性的“生存高手”



3-1.jpg


烟草甲(Lasioderma serricorne)及其近似种药材甲(Stegobium paniceum)展现出了令人惊叹的食性适应能力。它们能够以多种非常规食物源为食,像香草、香料、维生素粉、干植物、烟草以及药品等。这种特殊食性的根源在于其肠道内部存在的酵母样微生物群落,正是这些微生物赋予了烟草甲消化和吸收特殊营养物质的独特能力,使其能够在那些低风险、鲜少被检查的产品储存区域安然孳生繁衍。例如,烟草中所含有的尼古丁成分,对于绝大多数生物而言是有毒的,然而烟草甲却不仅能够耐受,还可以加以利用,甚至能够在含有尼古丁衍生物的杀虫剂(如新烟碱类杀虫剂)以及含有谷物成分的灭鼠剂上存活,如此特殊的生理适应机制实在是令人称奇。所以,在进行检查工作的时候,一定要着重关注这类非典型食物源的存储区域,这样才能够精准地发现烟草甲的踪迹。

 

(二)印度谷螟:繁殖力超强的“侵袭者”



3-2.jpg


印度谷螟(Plodia interpunctella)以其超乎寻常的繁殖能力而声名远扬。雌虫的产卵量能够达到大约 400 枚之多,并且其中高达 95%的卵都能够成功孵化成为幼虫,这一孵化率远远高于多数储粮害虫大约 75%的平均水平。在仅仅一周的短暂生命周期里,雌虫就能够大量地产卵,而孵化出的幼虫则会迅速地对各类食品发起侵袭,其中涵盖了谷物、坚果、干果、巧克力、宠物食品以及种子(比如鸟食)等等。幼虫在取食的过程中会吐丝结网,其丝网状物质地厚实、杂乱无章,并且还夹杂着食物颗粒,很容易与蜘蛛网区分开来,这种丝网常常会出现在货架、设备以及其他物体的底面和边缘位置,而当幼虫化蛹的时候,则会在这些位置形成丝茧。鉴于印度谷螟如此强大的繁殖能力,其种群数量能够在极短的时间内呈现出爆发式的增长态势,从而导致大面积的食品被污染,食品业也会遭受严重的侵害。

 

(三)仓储皮蠹:具滞育特性的“潜伏者”



3-3.jpg


仓储皮蠹一般指在仓储环境中皮蠹科众多甲虫种类。包括花斑皮蠹(Trogoderma variabile)等。这类虫的老龄幼虫具备一种特殊的滞育特性,当周围的环境条件不适宜的时候,例如温度、湿度出现波动或者食物短缺的情况,幼虫就能够进入长达两年的休眠状态。在这漫长的休眠期间,即便已经实施了清洁处理措施以及防制手段,只要环境没有得到根本性的改善,幼虫依旧能够存活下来,并且在条件转好的时候复苏,继续完成其发育过程。它们主要以坚果、种子、宠物食品、奶粉以及婴儿配方食品等这类高蛋白质食物作为食源,而且在户外的自然环境中也有分布,能够通过破损的门缝、通风口等建筑缝隙侵入到室内的食品业当中。此外,其幼虫的体表覆盖着短毛,当大量存在的时候,还有可能引发皮肤刺激反应,这无疑增加了人员接触的风险。因此,针对仓储皮蠹的防制工作,必须要将长期监控与持续防范有机地结合起来,只有这样才能够确保在其复苏的时候及时察觉并加以处理。

 

(四)拟谷盗:善于隐匿于设备的“长寿虫”



3-4.jpg


赤拟谷盗(Tribolium castaneum)和杂拟谷盗(Tribolium confusum)具有十分显著的长寿特征。相较于多数储粮害虫大约 30 天的生命周期(当然这会受到温度、食物、湿度等多种因素的影响),拟谷盗成虫在适宜的条件下能够存活长达三年之久。如此漫长的存活时间意味着它们能够持续不断地进食、繁殖,从而对食品业造成长期且持续不断的危害。拟谷盗尤其偏好栖息在加工设备内部的加工食品之中,并且善于借助产品在生产线的流转过程而四处扩散,甚至能够在设备内停滞的产品堆积处大量地繁殖。由于食品加工设备通常处于连续运行的状态,仅仅只有少量的停机维护时间可供进行清洁检查工作,这就为拟谷盗的隐匿生存提供了极为便利的条件。所以,充分利用设备停机的间隙来开展深度清洁与检查工作,并且借助专业的监测设备(比如 X 光检测设备)定期探查设备内部的情况,是有效控制拟谷盗种群数量的关键所在。

 

(五)象鼻虫:幼虫隐匿谷粒的“躲猫猫高手”



3-5.jpg


象鼻虫(例如谷象 Sitophilus granarius、玉米象 Sitophilus zeamais、米象 Sitophilus oryzae)在幼虫阶段展现出了极为独特的隐匿习性。雌虫会将微小的卵产于谷粒的表面,而孵化后的幼虫随即就会钻入谷粒的内部,在整个发育过程中,幼虫完全是在谷粒内部进行取食、生长并且完成变态发育的,一直要到成虫阶段才会从谷粒当中钻出来。这种隐匿于谷粒内部的生存方式使得它们能够极为有效地躲避外界的物理、化学防制措施,从而极大地增加了在早期发现与防制工作的难度。象鼻虫主要侵染完整的谷粒,极少会出现在加工后的谷物产品当中。因此,对于那些储存有大量谷物的设施而言,定期进行抽样检查整粒谷物的内部状况,借助显微镜或者专业检测设备来仔细观察是否存在象鼻虫幼虫或者蛹,这是及时发现象鼻虫侵害的重要手段。

 

(六)外米缀蛾:具伪装隐匿特性的“混淆者”


外米缀蛾(Corcyra cephalonica)具备伪装和隐匿的双重特性。一方面,其食性与常见的储粮害虫截然不同,主要是以真菌、发霉谷物以及死昆虫为食,这一特性使得它在食品业中的分布与特定的潮湿、霉变环境紧密相连,常常能够指示出卫生清洁工作不足或者谷物存储条件不当等问题。在进行检查工作的时候,需要重点关注潮湿加工区域、经常进行水清洁的区域以及曾经遭受过雨水渗漏影响的部位,因为这些区域由于湿度较高,非常容易滋生真菌,从而为外米缀蛾提供了适宜的生存环境与食物来源。同时,还需要借助昆虫分类学知识以及专业鉴定工具,仔细地甄别外米缀蛾与其他相似害虫,以此来确保防制措施的精准性。

 

这里,我们把最常见的仓储害虫的特点做成对照表,供日常参考使用:



3-6.jpg

 

二、全面落实防制措施


(一)监测设备:信息素诱捕器的核心价值


信息素诱捕器在储粮害虫监测工作中占据着核心地位。它巧妙地利用害虫特异性信息素作为诱饵,释放出能够吸引目标害虫的化学信号,从而将害虫引诱至诱捕器内部并成功予以捕获。这种监测方式具有极高的精准度,能够在害虫种群数量尚且处于较低水平、分布范围相对较为局限的时候,就及时敏锐地发现它们的踪迹,为后续的防制行动提供极为宝贵的早期预警信息。通过科学合理地将信息素诱捕器布局在食品业的各个关键区域,比如储存仓库、加工车间、包装区域等等,就能够构建起一个全方位、无死角的监测网络,进而实现对害虫活动的实时、精准监控。

 

二)数据分析:以专业智慧引领防制决策


收集信息素诱捕器所捕获的数据仅仅只是防制工作的起始步骤,更为关键且重要的是运用专业知识以及数据分析技巧对这些数据进行深入透彻的解读。如果仅仅只是简单地进行数据记录,而没有后续的分析处理工作,那么这些数据根本无法为害虫防制工作提供实质性的、具有建设性的指导。通过对监测数据展开系统全面的分析,例如对害虫种类进行精准鉴定、对数量进行精确统计、对分布区域进行详细分析以及对时间动态变化进行严密监测等等,就能够准确无误地把握害虫的发生规律、种群动态变化趋势以及潜在的爆发风险点。基于这些数据分析结果,便能够极具针对性地制定出科学合理的防制策略,将有限的资源集中投入到害虫活动最为频繁的“热点”区域,比如增加局部区域的清洁频次、强化物理隔离防护措施、精准投放化学杀虫剂等等,最终实现高效、经济且环保的害虫防制目标。

 

(三)综合防制:全员协作构建坚固防线


食品业内的害虫防制工作绝不是某一个部门或者个人的孤立职责,而是需要全体人员共同积极参与并协同作战。无论是内部的质量控制团队、生产部门、仓储物流部门,还是外部的害虫防制专业服务公司,每一个环节、每一个岗位上的人员都应当具备基本的害虫识别知识以及敏锐的报告意识。当发现害虫活动的迹象或者疑似害虫侵害的情况时,能够及时、准确无误地向上级主管部门或者专业防制人员进行报告,并全力配合开展后续的调查与处理工作。与此同时,还需要将清洁卫生管理、物理隔离防护、化学药剂处理以及生物防制手段等多种防制策略有机地结合起来,形成一个多层次、全方位的综合防制体系,从根源上彻底杜绝害虫滋生的源头,减少害虫的入侵途径,抑制害虫的种群增长,以此来确保食品业的卫生安全与产品质量始终保持稳定可靠的状态。

 

快速并且准确地识别储粮害虫种类,同时采取科学、有效的防制措施,其意义不仅仅在于能够避免因害虫侵害而导致的食品损失、质量下降以及经济赔偿等直接后果,更在于能够有力地维护企业的品牌声誉与市场形象。在这场与储粮害虫旷日持久的较量当中,每一位从业者都理应肩负起属于自己的那份责任,以专业的素养和严谨的态度,全力守护食品业的安全防线,为广大消费者提供安全、可靠的食品保障,这既是企业生存发展的必然要求,也是从业者职业道德的重要体现。

 

作者:文信


返回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