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用原理
昆虫通常会被它们看到的最亮的光吸引,对昆虫来说最亮的光处于紫外线(UV)波段,其波长范围为 100 - 400 纳米。灭蝇灯主要用于控制食品周围的家蝇,放置在紫外灯泡后面或下方的粘虫板能捕获落在灯泡附近的昆虫,或者在灯泡前设置带电金属格栅,利用电击式灭蝇灯可电杀飞向灯光的昆虫,这两种方法在封闭空间内清除害虫都很有效,但在防治方案中都不能单独使用。
紫外灯泡
大多数昆虫对光的吸引力有两个峰值,一个在约 350 纳米的紫外波长处,另一个在约 500 纳米的蓝 - 绿波长处。对于家蝇和丽蝇来说,主要峰值在 350 - 365 纳米的紫外波长处,它们的年龄、性别和食物摄取情况会影响对紫外光的反应,新羽化的蝇比 5 天及以上的成蝇更容易被吸引,未进食的雌性家蝇比已进食的雌性家蝇更容易被紫外光吸引,家蝇会被绿光吸引,但在温度低于 75°F(约 23.9℃)时才会如此,一些储粮蛾类也会被绿光吸引。
防破碎灯泡
在食品和药品生产场所,需要使用防破碎灯泡,通过将标准灯泡用特殊的透明塑料包裹来实现,不过根据所使用的聚合物塑料材料不同,灯泡的总紫外光输出可能会略有降低,而且由于灯泡两端热量较高,塑料护套可能会变黑变脆。
电击式灭蝇灯
用于电杀苍蝇的灭蝇灯(即电击式灭蝇灯)常用于厨房、食品准备区和就餐区,常放置在门外和入口处,拦截进入的苍蝇。在室内使用时,要确保陷阱中掉落的死昆虫不会落在食品、食品接触表面、设备或餐具上。有些电击式灭蝇灯能将昆虫轻度击晕,使其完整地落在粘虫板上,而有些则会直接杀死昆虫,导致昆虫破碎,家蝇由于表皮较薄,容易破碎。
灯泡更换
紫外光灯泡在使用的前 30 天内,其紫外光输出大约会降低 30%,使用 6 - 8 个月后,灯泡会损失超过 50% 的紫外光输出,此时无法有效吸引昆虫。由于紫外光对人眼不可见,灯泡外观上不会有变化,其紫外光输出的降低只能通过捕获昆虫数量的减少或使用紫外 - A 光检测仪来检测。在食品厂,通常要求电击式灭蝇灯与食品原料之间的距离不少于 10 英尺(约 3.05 米),用于控制家蝇的光陷阱中的灯泡应在家蝇活动旺季开始时更换,以使灯泡的紫外光输出峰值与家蝇活动高峰相吻合。
光线朝向
带有水平方向光束的灭蝇灯捕获的苍蝇数量几乎是带有向下光束的陷阱的 1.5 倍,是带有向上光束的陷阱的 3 倍。
吸引力
使用灭蝇灯捕获 75% 的家蝇可能需要近 3 小时,捕获 90% 则需要 5 小时以上,无论苍蝇种类如何,也不管使用多少个灭蝇灯,房间内可能仍有 3% - 10% 的苍蝇未被捕获。
作者:威廉・H・罗宾逊(William H Robinson) 本文参数,来自”The Service Technocian's Field Manual“(服务技术员现场手册)
翻译:文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