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全球变暖,极端天气时有发生,与之相应的病媒生物孳生环境会发生变化,导致其种类、密度、叮咬情况发生相应变化,对病媒生物可持续控制提出新的要求。2024年7月,受持续降雨及台风影响,湖南省岳阳华容、衡阳南岳、湘潭湘潭县、郴州资兴等地相继发生洪涝灾害,给人民群众的生命及财产造成巨大损失,引起党中央国务院的高度重视。如何减少媒介叮咬,防止媒介传染病的发生,保证大灾之后无大疫,是病媒控制工作的职责所在。笔者依据《病媒生物应急监测与控制 水灾》,根据现场防控情况,提炼出几点洪灾后病媒生物现场防控技术应用的要点,以期与同行探讨,为洪灾后病媒生物防控工作积累经验和教训。
1 快速响应现场各方需求
洪灾发生后,党和政府高度重视,卫生战线首要任务就是减少疾病发生、确保大灾之后无大疫。作为病媒防控人员,首先是响应各方需求,保障安置点的转移群众和奋战在抗洪一线的工作人员免除病媒生物叮咬及减少媒介疾病的发生。这些需求包括但不限于:(1)降低病媒生物密度,使转移群众不被病媒骚扰、叮咬;(2)对可能发生的媒介危害预测预警,减少或防止媒介疾病的发生和流行[1];(3)加强自身防护,科学指导病媒防控,避免炎热天气下有害生物防制员的频繁操作、减少无效杀灭。
2 安置点防控需求
洪灾发生时间段多在春末夏初,正值暑假期间,安置点多首选学校。如岳阳华容的6个安置点、湘潭湘潭县的4个安置点及资兴的21个安置点,均设在学校。华容返乡后少数设在当地养老机构,资兴设在公寓区。这些安置点均是人群常居地,防鼠防蝇设施相对完善,病媒生物种类及危害可控程度高,当然在洪灾发生期间,由于人群密度增高,关注度也随之增高,不能放松警惕,宜根据安置点特点选择控制方案。
2.1 开展监测,掌握病媒密度。 如华容县安置点蚊采用诱蚊灯法、人诱法[2],鼠采用鼠迹法[3]进行监测,5次蚊监测共布放诱蚊灯60台次,雌蚊密度分别是12.24、16.56、16.43、21.55、14.17只/灯•夜;人诱蚊8人次,蚊虫停落指数为0.25只/(人次),按蚊虫评估标准,属于A级(人诱蚊密度低);布放150张粘鼠板未监测到老鼠;在一线防洪区附近的君山区良心堡镇望君洲村布放鼠夹200个,其中室内50个,室外150个,有效鼠夹195个,捕获黄胸鼠1只,鼠密度0.51只/百夹。蚊、鼠密度均低于全省同期水平。因前期捐赠瓜类较多和清洁卫生跟不上等原因,目测蝇类密度较大。
2.2 评估动态,适时调整措施。 考虑到安置点人员密度大,转移群众中老弱病残较多及抵抗力低等因素,病媒生物防控以消除孳生地为主,做好防鼠防蝇防蚊设施建设,采取的控制措施首选物理控制,如鼠类控制宜采用粘鼠板等相对安全的控制方式[4];尽量减少化学杀虫剂的使用,外环境投放持效灭蚊幼剂,适当做滞留喷洒;室内使用蚊香、气雾剂等操作简单、常用的杀虫剂。
2.3 健康宣教,提高防护意识 四县在各安置点均开设健康讲座,发放健康宣传折页,以提高转移群众的防病意识。病媒生物防控是带有社会性质的工作[5],以往,此项工作基于政府发动与指挥,化学防治为主要手段,但群众参与度低,或缺技术指导,存在控制效果和效益不理想的情况。在安置点人员多,生活相对枯燥的情况下,健康宣教在增加转移群众消遣方式的同时,还能提供病媒生物防控的基础知识,让群众了解相关病媒生物防控的基本措施及媒介疾病预防、早发现的方法,预防的同时降低社会医疗成本[6],参与度、配合度均高。
3 抢险一线防控需求
3.1 减少蚊虫叮咬及蚊媒疾病暴发。防洪大堤的非蓄洪侧一般远离居民区,周边情况较为复杂,主要类型是池塘、稻田、溪流、林地等,是库蚊、按蚊属常见孳生地。在抢险为第一要务的情况下,病媒防控人员可能无法及时监测及判断蚊种和病原携带情况,需要依据当地蚊媒疾病的历史数据及当时的地形地貌根据经验提供防控方法[1]。防控一线存在时间段,人员流动大,因此无法做孳生地清理。但减少工作人员叮咬的要求比较迫切,因此基本以化学杀虫为主,落实一防二涂三喷。一防指防止蚊虫叮咬,可以涂抹驱避剂。研究表明,相比非避蚊胺驱蚊剂提供的保护持续时间,含相同浓度有效成分的避蚊胺驱蚊剂保护时间更长[7-8],在蚊媒疾病构成重大威胁的环境中,考虑到防控一线工作人员不可能频繁涂抹且出汗量较大,尽量使用高含量避蚊胺的驱避剂;二涂指帐篷网纱上涂有特效性的杀虫剂,目前使用的救灾帐篷内、外面均很光滑,杀虫剂不易留在帐篷面,影响杀虫效果,可以将帐篷纱窗上涂上杀虫剂;三喷指对周边灌木丛、草丛等进行滞留喷洒,也可在风速不大的地方使用超低容量喷雾迅速降低蚊虫密度[5],或者发放气雾剂,共工作人员在有需要的时候喷杀。
3.2 快速降低蝇类密度。 防控现场蝇类密度高主要是产生垃圾多与垃圾清运不及时之间的矛盾造成。洪灾发生后,维护、抢救、视察的进出车辆较多,道路承受力有限且容易受损,垃圾存放处垃圾不能及时清运,外溢严重;各类抗洪抢险人员需短时间内快速到达现场,吃喝等食物基本靠外送,导致垃圾剧增;洪灾发生时由动植物尸体、粪便等携裹成漂浮物聚集在水边或水中,来不及打捞、不便打捞或未被发现形成蝇类孳生地[9]。快速降低蝇类密度的方式方法主要有:①管理生活垃圾,分类清运处理。对于岸边的垃圾,可以根据实际情况,将垃圾进行简单分类,如矿泉水瓶、包装盒等无气味的为一类,可暂缓清运;八宝粥瓶及方便面盒等,用塑料袋扎紧,及时清运;剩饭剩菜、吃不完的方便面、西瓜皮、哈密瓜皮等,使用塑料袋扎紧,当日清运。用吊臂式垃圾转运箱作为垃圾临时存运点,取缔垃圾堆,减少环卫部门工作压力。在蝇类密度高的地方,使用滞留喷洒或空间喷雾的方法喷洒杀虫剂杀灭成蝇[5]。②建造简易厕所,做好粪便处理。抢险一线条件艰苦,设施设备不齐全,存在无厕所、随地大小便情况。尽快建造简易厕所,除了可减少苍蝇孳生,也可减少肠道传染病发生[10]。应定期用漂白粉或生石灰等处理粪便[11]。
3.3 防止鼠传疾病的发生。洪涝灾害发生后,未被淹没的高地和人群聚居地可成为存活鼠的重要避难场所[12]。洪灾与地震不同,很多是因某一处薄弱导致决堤,没有动物能提前预知逃亡,大部分鼠类被淹死,也有逃到岸边的鼠类会在夜晚沿岸边漂浮物觅食或跑到岸上觅食。需根据既往鼠类孳生及鼠传疾病发生的情况判断鼠传疾病危害。由于救灾期间堤上24小时都是灯火通明、人声鼎沸,鼠类活动以沿岸边漂浮物上觅食的多,跑到岸上觅食的少,防止鼠传疾病发生的措施主要是管理好粮食,防止鼠类取食啃咬[13]。
3.4 防止其他动物叮咬。除了蚊、蝇、鼠的侵害,还需防范因腐殖动植物或当地孳生昆虫如隐翅虫、肿腿蜂、步甲、飞蛾等及蛇类的侵袭,特别是晚上,由于灯光的引诱,飞虫多聚集于帐篷周围。洪灾期间由于不明昆虫引起的叮咬、过敏现象较为普遍,很多值守人员往往不能识别种类均归结于蚊虫叮咬上报。病媒工作人员需根据具体描述辨别种类,防控措施主要以人体涂抹驱避剂、减少虫类入帐篷和在帐篷纱窗上滞留喷涂为主。
4 灾后重建防控需求
转移群众一般在水退完、道路基本清理后开始返乡。由于洪水将原居住区的生态环境破坏,返乡前清理病媒生物孳生地需要大量人员,而专业消杀队伍人员力量有限,可带动身体素质较好的转移群众参与协助工作[11]。为达到“大灾之后无大疫”的目标,防控人员要正确理解“水退到哪里消杀到哪里”的要求,若大范围、长时间段在灾区喷洒杀虫剂,会使本来遭受破坏的灾区环境雪上加霜,甚至会出现次生污染[1],因此应根据病媒生物密度情况,选择合适的控制措施。根据季节特点,持续炎热使蚊虫孳生地减少,鼠类需重新迁入,病媒生物主要防控重点是在蝇类。随着人员迁回,随之带来生活垃圾等会带入苍蝇,有些没有清除的淤积物也容易孳生蝇类。需要做好防蝇帘、防蝇罩等防蝇设施。如华容县选取有代表性的1个受淹行政村设置监测点,从转移群众8月返乡后截止10月25日共开展3次监测,对蚊采用诱蚊灯法[2]、蝇采用目测法[14]和鼠采用鼠笼法[3]进行监测,平均蚊密度为17.03只/灯/夜,平均蝇密度为9只/间,平均鼠捕获率为1.3%。蚊密度及鼠密度均低于全省水平,蝇密度较高,因转移群众陆续返乡,大面积化学消杀实施困难,主要采取物理消杀方法如粘蝇纸等[4]。
5 体会
5.1从主要需求来看,重点和难点在解决防控一线人员叮咬问题。洪灾期间一线人员受叮咬的特点是叮咬的病媒生物种类众多,且难以迅速确认种类,大多数情况下无法开展孳生地治理或常规杀虫剂喷洒,需要防控人员凭借以往经验进行辨别、指导。最直接有效的防控方法是涂抹驱避剂。目前市售驱避剂有效成分含量不一,保护时间不一,没有明确的涂抹剂量提示,笔者团队对市售的几种避蚊胺驱避剂进行现场驱避试验(实验剂量为1.5 mg/cm2或者1.5 μg/cm2,参考国标GB/T 13917.9-2009中驱避剂室内试验推荐剂量),15%以上的驱避剂有效保护时间在4小时以上,但在轻微运动或出汗其保护时间会缩短。病媒生物危害种类则需要专业人员根据以往当地情况及受灾时间长短进行预测预警,提示要做好洪灾后的病媒生物防控,前期的基线调查必不可少。
5.2从防控措施来看,各地洪灾发生后受灾程度、受灾范围有大有小,这就决定了防控措施可以按照《病媒生物应急监测与控制 水灾》(GB/T 28944-2012)的指引来进行,但具体的措施如采用的监测方法、防制用药及重点难点等,则需要病媒防控专业人员依据洪灾发生的实际情况以及当地社会发展的经济基础等进行具体细化指导。此次湖南省四个地方衡阳和湘潭几乎是一过性防控,常规措施即可,华容的复杂性和持续时间都较长,资兴虽然持续时间长,但病媒的防控相对简单,因此,需要根据具体情况采取具体措施。
5.3从病媒生物密度变化来看,洪灾期间密度一直维持在高位的主要是蝇类,由于洪灾的突发性,蚊、鼠、蜱、蚤等病媒生物的孳生环境遭到破坏,密度有下降趋势,但不排除因接触机会增多而被叮咬或感染疾病的情况。除了蝇类,有些高温高湿条件下孳生的腐生动物需要引起高度关注。需要高度关注蝇类密度升高对肠道传染病的影响,避免引发社会舆情。
(本文由湖南省疾控中心黄谊及其团队薛婉婷、王西、陈莹、杨溢、李丹等共同完成。2024.11.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