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有害生物防制的科学战场上,昆虫行为学始终是指引精准防控的“北斗星”。其中,趋光性是昆虫对光源的定向行为反应,这一特性既是自然法则的体现,也为虫害管理提供了科学依据。我们基于多年实践与研究,深入解析昆虫趋光机制,结合光源光谱特性与虫害综合管理(IPM)策略,为农业、仓储、食品加工等行业提供高效、环保的虫害防控方案。
昆虫的复眼通常包含三种对紫外线、蓝光和绿光光谱波长敏感的感光细胞。因此,许多昆虫对这些波长的光源会表现出强烈的趋光行为反应。但同时,研究也发现不同昆虫的敏感光谱存在显著差异,例如家蝇偏好白色与蓝色光;蚊子不会被紫外光吸引,它们更容易被蓝色或 青色的灯光吸引;而鳞翅目蛾类整体对紫外光/可见光响应敏感。
因此利用不同环境的昆虫虫害种类及相应昆虫的趋光性,并结合综合虫害管理(IPM)策略,我们在防制虫害时可以:
1. 光诱捕器/陷阱的优化配置
靶向选择光源:
仓储区、缓冲区与通道等:使用UVA紫外光灭蝇灯监控飞虫,根据需要选择使用粘捕式灭蝇灯及防爆灯管。
户外区域:部署低压钠灯等低紫外线输出的光源,较少对蝇类等害虫的吸引,降低虫害入侵风险。
科学布点原则:
远离门窗及气流通道,避免吸引外部虫群或干扰诱捕效果。
安装高度1.5–2米,避开人员活动区域,兼顾维护便利性与安全性。
监控关键门户及人流物流出入通道,针对性结合其他防治策略。
2. 光源管理与环境调控
户外照明策略:
采用钠灯或黄色LED替代紫外光灯具,减少害虫聚集。
灯柱远离建筑出入口,光线方向朝下,降低光污染外溢。
建筑防护措施:
窗户贴膜,阻隔室内光线射出吸引夜行性昆虫。
结合使用门胶帘与风幕机等,优先选择自动卷帘门,避免光线射出吸引害虫。
3. 数据驱动的动态防控
分时段控制:结合害虫活动节律(如蛾类夜间活跃),定时启闭光源以提升能效。
监测与反馈:通过光诱捕器捕获的害虫种类及数量,动态调整光源参数和布点方案。
趋光性研究为虫害管理提供了“以光治虫”的创新路径。史伟莎集团通过精准匹配昆虫光敏感特性与光源光谱,结合环境优化策略,实现高效、可持续的虫害防控。未来,我们将继续探索昆虫视觉机理与智能光源技术的融合,推动IPM迈向精准化与智能化。
史伟莎管理咨询(上海)有限公司 瞿登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