邓址教授在中国鼠害与卫生虫害防制协会接受中国时报记者采访
近日来,老鼠大闹洞庭湖是各大媒体报道的重点新闻,也是广大百姓茶前饭后的的热门话题。鼠灾的突然爆发原因何在?洪水过后如何应对?中国鼠害与卫生虫害防制协会专家组成员、军事医学科学院研究员邓址教授在7月12日接受中国日报记者采访时谈了自己的看法。
邓教授说洞庭湖区域内出现的老鼠主要是东方田鼠,由于喜欢肯芦苇根又称为苇根鼠。又因为这种鼠生活在芦苇塘,所以也被称为沼泽田鼠。媒体所说的洞庭湖大坝的20亿只老鼠是由于洪水为了逃生聚集到堤坝上的结果。其实在该地区老鼠的密度远远没有那么大,正常情况下稻田里基本看不到东方鼠。但应当承认,近几年来田鼠的控制基数是增加的。类似这样的聚集每年洪水季节都会发生,虽然是一个老问题。但没有今年这么突出。
邓教授对鼠灾的形成总结了三个方面的原因:一是违反生态规律围湖造田为田鼠创造了生存条件。二是由于全球气候变暖田鼠的繁殖期提前使田鼠的数量在洪水季节之前比过去增加;三是鼠的天敌减少。邓教授特别强调“天敌”的减少不是主要原因,违反生态规律才是问题的关键。
关于危害性时邓教授谈到,东方田鼠在正常情况下并不吃粮食,一旦泛滥,就会啃噬水稻根茎,轻则造成粮食减产,重则使万倾良田颗粒无收。
在治理措施方面邓教授介绍,由于东方鼠的危害主要是大量的滩涂鼠迁入垸内造成的,所以阻止田鼠入垸可以很大程度地减轻危害。长期以来该地区的乡村建了很多防鼠墙,在墙下埋了大缸防止田鼠入垸,效果很好。但还有1300公里的周长没有任何防护措施,老鼠可长驱直入垸内而造成危害。
围湖造田已经形成,是无法改变的现实,而且直接关系到洞庭湖周边22个县人民的生计问题。邓教授呼吁国家采取长效措施,从加强监测、增加技术储备、建立联防机制、加大宣传力度,提高人民群众防灾认识等八个方面入手,防治结合把鼠害消灭在未发生之前。(卫健 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