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新闻资讯> 新闻动态
新闻动态
杭州市创建国家卫生城市实现“满堂红”
来源:杭州市疾控中心网站   时间:2009-06-29


    自去年12月建德市被全国爱卫会命名为“国家卫生城市”后,杭州市和所辖五县(市、区)全部创建成为“国家卫生城市(县城)”,成为全国首个所辖县(市、区)创“国卫”满堂红的省会城市。

    杭州市1995年创建成为国家卫生城市,并于2006年通过“国家卫生城市”新标准颁布后的首次复检。13年的创卫之路,杭州市取得了丰硕成果。截止2008年底,全市已创市级以上卫生镇乡、街道146个(含省级卫生镇乡43个),占全市镇乡、街道比例72.6%;市级以上卫生村1079个,占全市行政村比例43.35%。

    六项创新培育出国家卫生城“满堂红”硕果

    杭州市实现创建“国家卫生城”满堂红,主要得益于六项创新。

    一是法制创新。2003年,杭州市颁布实施了《杭州市爱国卫生条例》,这是浙江省首部有关爱国卫生的地方性法规,使爱国卫生工作步入法制管理轨道。

    二是制度创新。为规范工作程序,杭州市于2001年对申报市级卫生街道、乡镇及社区、村实施了“申报制、公示制、淘汰制”;2003年,并进一步实施“准入制、评估制、届期制”(简称“双三制”),充分调动各地创建的积极性,提高了创建工作质量。

    三是巩固创卫成果实现机制创新。基于各城区爱国卫生工作发展不平衡的现状,为进一步巩固发展杭州市创卫成果,根据“木桶理论”,2005年,以区为单位,以国家卫生城市标准为依据,开展了国家卫生城市先进城区评估工作。当年7月,全国爱卫会发通报在全国推广该做法。至2008年底,全市有8个区(管委会)先后评估为先进城区。

    四是除四害工作实现体制创新。2001年至2003年,在滨江区实施公共环境除四害市场化运作试点,通过公开招投标,择优聘请专业消杀公司(PCO)承担除四害工作,取得满意效果。2004年起,对城区街道消杀站进行体制改革,公共环境除四害全面实行市场化运作,于2005年在县(市、区)城区及部分创建乡镇推广。2005年7月,全国爱卫会发通报在全国推广,并于11月在杭州市召开全国除四害工作现场研讨会。至2008年,15个县(市、区)建成区公共场所和创建镇乡建城区公共场所除四害全部推行市场化运作。

    五是农村改水改厕实现技术创新。在改水方面,根据经济状况、地理环境、水厂规模等不同情况,实行分类指导。经济、地理条件较好地区,推行城乡一体化区域集中供水方式;其他地区则推广二氧化氯消毒发生器、CI缓释消毒器和浮筒漂白精片缓释加氯技术,保证安全卫生供水。在改厕方面,结合农村“双整治”活动和“百千工程”,取缔露天粪坑,推广预制三格式化粪池,规范砖砌化粪池技术,提高粪便无害化处理率。

    六是爱国卫生监督实现方法创新。充分调动社会力量,参与爱国卫生监督。邀请市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和民主党派成员,每季对各县(市、区)、各部门的爱国卫生工作进行检查;2001年起组建了一支群众义务监督员队伍,常年深入街巷里弄检查监督;开通爱国卫生举报、投诉专线电话,畅通群众投诉渠道,及时解决爱国卫生问题。2007年,根据市委、市政府要求,整合市文明办和市爱卫办群众义务监督员队伍资源,成立了打造“国内最清洁城市”群众义务监督员队伍,举报环境卫生问题近1500件,整改率达98%。目前,这支队伍已成为打造“国内最清洁城市”、建设健康城市和共建共享“生活品质之城”的一支重要群众监督力量。

    创卫工作带来的好处

    (一)农村改水改厕工作使全市99.48%的农民喝上了放心水,逾98%的农民用上了卫生厕所。截止2008年底,全市农村人口438.27万人(137.89万户),自来水普及率累计达99.48%;水质余氯检测合格率达98.46%。卫生厕所普及率累计达98.17%;无害化卫生厕所比例为68.82%。目前,在全国省会城市中,杭州市农村自来水普及率居第三;卫生厕所普及率居第一,无害化厕所率居第五。

    (二)除四害工作让广大市民有了卫生舒适的生活环境。杭州市区的灭鼠、灭蝇、灭蟑、灭蚊四项工作,从1990年起,先后创建成为全国先进城区,并通过了全国爱卫办每5年一次的复验。

    目前,全市15个区、县(市)建城区的公共环境除四害工作,全部实行市场化运作;60多个建制乡(镇)也推行了市场化运作;城区80%的大中型重点单位除四害工作由专业消杀公司承包消杀。

    (三)农民健康促进工作提高了农民保健防病能力。全市各地爱卫办结合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以农村常见病、多发病防治为主要教育内容,积极开展了“健康知识乡村行”、“百场电影进社区、进乡村”、“健康促进学校”等多种形式的宣传教育活动。2008年,全市农民的健康知识知晓率达到80%,健康行为形成率达到73%,提前达到卫生部的要求。

    (四)2008年,全面启动的建设健康城市工作与创建“国家卫生城市”巩固相辅相成,使健康理念深入人心。2007年,杭州市上城、下城、拱墅三区先行试点,开展建设健康城市工作。2008年,市委、市政府决定按照“整体规划、分步实施,整合资源、突出重点,项目推进、持续改进”的原则,全面推进建设健康城市工作。并制定《建设健康城市的三年行动计划》,以七个“人人享有”为目标,即:人人享有医疗保障、人人享有养老保障、人人享有15分钟卫生服务圈、人人享有15分钟体育健身圈、人人享有安全食品、人人享有清新空气、人人享有洁净饮水。以提高全民卫生意识、培养健康生活方式为重点,以“健康生活进百万家庭”为载体,开展了向市民赠送健康生活用品“五件套”、健康基线调查、健康知识竞赛、健康运动会、健康大讲坛等活动;成功举办了2008中国国际健康城市市长论坛,签署了建设健康城市《杭州宣言》;评选出了“健康城市标识”和健康城市歌曲。积极倡议市直机关开展控烟活动,建设健康机关,《杭州市公共场所控烟条例》完成立法草案。全市开展了健康机关、健康学校、健康社区等12类健康单位的培育评选活动,并于去年首次评出30家健康单位。杭州市受全国爱卫办委托完成了《全国建设健康城市指标体系》的制订。 

返回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