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今年年初,在中国疾控中心的指导下,广东省疾控中心组织全省各地级市疾控中心开展了白纹伊蚊抗药性监测。结果表明,广东省大部分地区的登革热传播媒介白纹伊蚊对目前使用的杀虫剂呈敏感或低度抗性现象。但监测也发现,广州、深圳、佛山等市的个别区域的白纹伊蚊对个别药物存在着中度或高度抗药性的现象。监测结果将用于指导各地市科学防控登革热。
专家研讨认为,清理伊蚊孳生地仍是防控登革热的最主要措施。在蚊媒密度超过预警值或出现登革热疫情时,各地应科学合理使用杀虫剂杀灭成蚊,方法如下:
一是应尽量选用敏感药物或低度抗药性药物。敏感药物可正常使用;产生低度抗性的药物,可在原使用量的基础上增加浓度;中度抗性药物则要减少喷药次数;高度抗性药物要暂停使用1~2年,待敏感性恢复再用,或加入敏感快速击倒药物(如四氟醚菊酯)进行复配再酌情使用。
二是轮换或镶嵌使用卫生杀虫剂。轮换用药是选定几种无交互抗药性的卫生杀虫剂,每过一段时间轮换一种;镶嵌用药是将某一城市分为若干区域,每个区域各用一种卫生杀虫剂,过一段时间再轮换。
三是当蚊虫对某些卫生杀虫剂已经产生抗性,可以选用生物杀虫剂或生物防制法。例如苏云金杆菌就是比较理想的生物杀虫剂。此外,往水体投入鱼类捕吃蚊幼虫,也有很好的蚊虫控制效果。
社会对登革热防控工作表示关注。7月2日,省内主流媒体均对监测结果展开了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