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训认定资讯
有害生物防制业研究报告
来源:本站原创   时间:2011-11-15

摘要

    有害生物控制或称害虫防治是针对危害人类健康、骚扰人居环境及企业生产经营的有害昆虫和其它生物进行有效控制的服务业。防治对象并不局限于卫生害虫。我国的害虫防治起源于已有大半个世纪历史的除四害运动,政府号召,人人参与。国外发达国家,如美国、日本等,早在100多年前,已出现专业化的害虫生物防治服务。20世纪50—60年代,美、欧等发达国家已形成有害生物防制业,并逐步走向专业化、市场化和规范化。它们通过立法,把驱除与控制害虫生物的工作由专业化的杀虫、灭鼠公司来完成。由家庭或政府负担经费,开展有害生物防治实际工作。害虫生物防治业已实现了由政府行为向社会服务的转变过程,形成了一个较为成熟的产业。

    本文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分析PCO行业的发展状况,总结国内PCO服务企业所面临的竞争环境,并得出自己的结论。


    ●
一、行业概念
   
有害生物防制业英文名称为“PestControlOperation”,简称为PCO,是指针对危害人类健康,骚扰人类生活的有害昆虫、动物进行综合治理,实现有效控制和服务的产业,控制对象一般是病媒生物,如蚊子、苍蝇、蟑螂、跳蚤等害虫节肢动物和啮齿动物老鼠。PCO行业是一门多学科互相交叉覆盖的专业,生态学、探测技术、公共卫生学、生物学(主要是昆虫学)、化学农药的合成及使用、工商学等学科构成了PCO行业的专业范畴。PCO的核心是有害生物综合防治,即将害虫及其栖息环境作为一整体,再考虑到社会条件,综合采用合理的环境治理、物理治理、化学治理、生物治理及其它有效手段,组成一套系统化的有害生物防控体系,以达到治本的目的。


    ●
二、有害生物治理的方法和理念演变
   
有害生物防制业经过了近100年的发展,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和人类对环境科学、生态学研究的深入,其理念也在进步。先后经历了化学防制度——有害生物综合防治(IntegratedPestControlIPC)——有害生物综合治理(IntegratedPestManagementIPM)三个阶段。

    (一)化学防治
    20
世纪40年代,由于合成有机杀虫剂具备高效、速效及可工厂化大规模生产的特点,世界各国普遍使用化学药物应对有害生物的危害。DDT、六六六等合成有机杀虫剂就是从当时开始用于农业害虫的防治,并在数十年后证明对环境和人体造成了巨大的安全威胁。
   
在大规模使用化学农药数年之后,化学防治带来的一系列严重问题开始显现出来,出现了所谓的“3R”问题,即农药残留问题(Residue)、有害生物抗药性问题(Resistance)和有害生物再猖獗问题(Resurgence)。脂溶性大、持久性长的农药,如六六六(BHC)和滴滴涕(DDT)等,很容易经食物链进行生物富集,使农药的残留量也逐级升高,例如鱼体内的DDT可比湖水中高150-300万倍。
   
由此可见,化学防治的方法给人类的生存环境带来的影响的巨大的,为了更好的解决此问题,世界各国都在积极探索新的有害生物防制方法。

    (二)有害生物综合防治(IPC)
   
为解决化学农药的滥用所带来的环境危害问题,Bartlet(1956)Stern(1959)先后提出有害生物综合防治(IntegratedPestControlIPC)策略:以生物防治为主,化学防治为辅的害物防治策略和方法”(Bartlet1956)结合和综合生物防治和化学防治的害物防治方法”(Stern1959),即IPC
   
由于IPC是应用各种技术的组合来防治有害生物,充分利用了天然种群的自然调节作用来抑制害物的组合,方法比单纯使用化学药用防治较为环保。
    1968
年联合国粮农组织(FAO)IPC所下的定义为:IPC是一种害物管理系统,是在有关环境及种群动态相互关系下,在不相矛盾的情况下,利用各种技术和方法,使有害物种群数量下降至引起经济损失的限度(经济损失水平)以下。美国环境质量委员会对IPC的定义是:IPC是应用各种技术的组合,来防治多种可以威胁作物的害物的途径,是最大限度地利用天然种群的自然调节作用来抑制害物的组合。

    (三)有害生物综合治理(IPM)
   
有害生物综合治理(IntegratedPestManagementIPM)1967Simth&VandenBoschdIPC基础上提出的有害生物治理策略。IPM的理念是将某种作物的多种有害生物作为治理对象,把有害生物的治理作为一个亚系统纳入作物的管理系统中加以管理。
    1972
年,美国环境质量委员会将IPM定义为:有害生物综合管理是运用综合技术防治可能危害作物的各种潜在有害生物的一种方法,它包括最大限度地依靠大自然对害物种群的控制作用,辅以对防治有利的各种技术的综合,如耕作防治、害虫专性疾病、抗虫()作物育种、不育技术、诱虫技术、天敌释放等,化学药剂视需而用。
   
美国是IPM研究和应用水平最高的国家,越来越多技术先进的有害生物治理公司采用IPM理念。70年代美国实施的赫法柯计划”(HuffakerProject),对巩固和发展IPM的理论和实践发挥了极为重要的作用。在赫法柯计划项目开展的5年中,对环境有害的杀虫剂的使用减少了40%-50%,对生态系的稳定和人类健康做出了重要贡献。(资料来源:《四川林业科技》第25卷第4期)
   
目前,财富500强之一的PCO公司艺康(ECOLAB)和世界第一大杀虫公司光华贝斯特(Terminix)均采用IPM理念进行害虫防治,但国内及香港(含大多数的东南亚国家)的服务概念仍处于杀灭控制之间。服务的理念和方法有待提高。


    ●
三、有害生物的危害
   
有害生物包括危害人体健康,影响环境和人们正常的生活和生产的病媒生物。据统计,我国现有鼠类180种,室内蟑螂19种、蚊类约350种、螨类534种、蝇类1386种、蚤类520多种、蜱类110种,其中很多属于病媒生物,这些病媒生物所致的鼠源性疾病和虫媒病对我国居民的身体健康造成了严重威胁。我国目前传病的啮齿类动物有79种之多,涉及肾综合症出血热、鼠型斑疹伤寒、鼠疫、钩端螺旋体病的就有24种疾病。
   
病媒生物不仅可以直接通过叮咬和污染食物等,影响或危害人类的正常生活和生产,更可以通过多种途径传播一系列严重的传染病。在我国法定报告的传染病中有许多属于病媒生物性传染病,如鼠疫、流行性出血热、钩端螺旋体病、疟疾、登革热、地方性斑疹伤寒、丝虫病等;病媒生物还可以机械性传播一些消化道传染病并在人群中扩散,如痢疾、伤寒等。病媒生物性传染病对人类的严峻挑战,并没有随着经济社会的高速发展而消失,病媒生物对人类的危害始终存在,有害生物治理将是一个长期的问题。
   
随着国际交流的增多,城市化进程的加快,旅游和贸易的快速发展和生态环境的不断改变,病媒生物种类、密度和分布等发生了新的变化,不仅原有的病媒生物性传染病范围扩大、发生频率和强度增加,而且一些新的病媒生物性传染病不断出现,如2003年出现的萨斯病毒,以及近年来人们耳熟能详的禽流感等,都可以通过病媒生物传染,这些病毒具有传播快、难以控制的特点,严重威胁人类的身体健康。
   
对病媒生物实行专业有效的控制,可以减少它们对人群造成的危害和经济损失,更可预防和控制病媒生物性传染病的产生和传播。近年来一些病媒生物性传染病的爆发流行已对我国形成威胁,并造成了难以估算的经济损失。因此加强病媒生物疾病预防控制已成为一个迫切的任务。

    病媒生物种类及危害如下:

    (一)鼠类的危害
   
鼠疫是鼠疫杆菌引发的致死性极高的恶性传染病,对居民的威胁极大,被卫生部列为我国甲类传染病之首,又被称为一号病。鼠疫极强的传染性及病死率高的特点。国内外都发生过鼠疫大规模传染的历史,如19世纪的鼠疫(黑死病)曾造成欧洲1/3人口死亡;19101911年,中国东北有6万余人死于肺鼠疫,19201921年间再次暴发一次大规模肺鼠疫流行事件,造成近万人死亡。20世纪80年代,印度暴发了一场鼠疫,造成500多亿美元的经济损失。此后,马达加斯加、乌干达等国也相继发生了鼠疫传染的严重事件。可见鼠疫的危害并没有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科技的进步而消失,相反,即使在科技高度发达的今天,仍然每年都有感染鼠疫,并有死亡的病例发生。
   
另外,鼠类对农牧业和工业也造成巨大损失全球由于鼠害所造成粮食损失最高可达到收获量的15%-20%,相当于25个贫穷国家国民收入总值,数量约等于1.5亿人全年的口粮。

    (二)蚊虫的危害
   
蚊虫是多种传染病的传播媒介,例如黄热病、疟疾、乙型脑炎、登革热等,蚊虫除了传播疾病,它对人的吸血骚扰作用也不容忽视。
   
根据世界卫生组织的统计:全球每年有3-5亿疟疾的病例,死亡300-500万,每年登革热的病例有数千万,蚊虫作为疟疾的主要传染者之一,给人类的健康带来了很大的威胁。由于目前还没有疫苗和有效的预防药物来防治疟疾和登革热,因此必须控制媒介蚊虫的数量来阻断蚊媒病的爆发和流行以及减少对人类的健康危害。

    (三)蜚蠊(又称蟑螂)的危害
   
蟑螂对人类的危害仅次于家蝇,蟑螂已被证明携带约40-50种对脊椎动物致病的细菌,如痢疾杆菌、大肠杆菌、鼠疫杆菌等,蟑螂还可引起食物中毒,传播肝炎、脊髓灰质炎、肺炎、结核等致病细菌。是多种寄生虫的中间宿主,可携带蛔虫、十二指肠钩口线虫、牛肉绦虫、烧虫、鞭虫等多种蠕虫卵,也携带有多种原虫,其中有四种对人或动物有致病性,如痢疾阿米巴虫等。
   
据统计,在美国东部,平均一个房子中居住着一千只以上的蟑螂;而一对德国小蠊,一年就可以繁殖十万只后代。可见,蟑螂对人类正常生活的影响也极为广泛。

    (四)白蚁的危害
   
根据胡建、钟俊鸿、郭明昉(资料来源:《昆虫知识》2006年第一期)的论文,白蚁,距今约有2.5亿年的历史,是极其古老的昆虫。国际昆虫生态研究中心将白蚁与蝇、蝉、蚊、蠊并称为世界五大害虫。
   
白蚁是破坏性极大的世界性害虫。目前,全世界已记载2600多种白蚁,我国已知476种白蚁,白蚁分布在我国的25个省、市、自治区,长江以南地区危害尤为严重。白蚁对房屋建筑、水利堤坝、地下电力、农林作物等造成了极大的危害。
   
全世界每年因预防和灭治白蚁至少花费220亿美元,其中美国约为110亿美元,日本约为8亿美元,中国约为35亿美元,这一数值随着发展中国家人均生活水平提高和国际交往的增多还会继续增长。我国建设部规定白蚁危害地区的新建、改建、扩建、装饰装修的房屋必须实施白蚁预防处理。它的危害极具隐蔽性、广泛性和严重性。对人类的危害主要表现在房屋建筑、江河堤坝、水库、农林植物、埋地电缆、交通设施、生态环境的安全上。

    (五)蚤的危害
   
蚤目一群吸血昆虫的统称,为重要的疾病带原者和可有重大危害的害虫。主要通过生物性方式传播疾病,蚤是居於宿主体表的寄生虫(即外寄生虫)
   
跳蚤不仅危害家养动物的健康,更为严重的是对人们生活环境质量和卫生健康提出了挑战。作为中世纪时传播黑死病(腺鼠疫)的主要媒介,蚤是造成当时欧洲1/4人口死亡的一系列事件中的重要一环。
   
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很多居民在宠物方面的消费也日趋增加,由于宠物主与宠物之间的亲密接触,又增加了跳蚤感染人类的机会。跳蚤除了直接叮刺人体造成叮刺性皮炎和过敏性皮炎,引起皮肤瘙痒和身体不舒适外,还是很多疾病的重要媒介。
   
蚤在全球广泛分布,是一种在数量上仅次于蚂蚁的昆虫,经济上极具重要性。据美国宠物用品制造商协会近期调查结果显示,1996年美国有半数以上的家庭(59%)拥有犬、猫等宠物。总计养有宠物的家庭数已超过5800万家。1999年全世界共分别花费了7.01亿、3.84亿、0.13亿及0.07亿欧元于购买犬、猫、马及其他所谓伴侣动物的杀外寄生虫剂,其中用于猫及犬或通称所谓的小动物的防治费占全部伴侣动物花费的98%,占所有动物(含畜牧业动物如牛及羊等)防治花费的30%,仅在美国每年用于防治宠物跳蚤的费用就超过10亿美元。


    ●
四、中国PCO行业的历史与现状
   
中国的PCO行业最初由政府组织,发动本国居民参与。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时,鼠疫当时波及全国20个省、自治区,19001949年间全国共发病115万人,死亡人数更多达

返回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