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人社部、财政部联合印发了《国家高技能人才振兴计划实施方案》,从国家层面明确了高技能人才建设问题,并提出了我国高技能人才未来十年发展的“硬”目标——到2020年,高技能人才占技能劳动者的比例达到28%。
当前,我国对于高技能人才的渴求,源自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实现从制造业大国跨入制造业强国的本质要求。正是这一转变的渴求提醒我们,高技能人才的培养步伐要加快。
早在2003年我国就首次提出了“高技能人才”概念,并明确其属于人才队伍的重要组成部分。据统计,目前我国技能劳动者1.12亿人,占从业人员的比例不足13%,高技能人才2863万人,技师、高级技师仅占技能劳动者的5%。据预测,到2015年和2020年,高技能人才需求将分别比2009年增加约540万人和990万人,其中还不包含现有的存量缺口440万人。
在结构方面,我国高技能人才分布在国有大中型企业多,民企和中小企业少,传统机加工类工种多,新型产业和现代制造业少;有40%以上的技师、高级技师年龄超过46岁,人才断档问题比较突出,年轻高技能人才严重短缺。
当前我国高技能人才总量短缺,结构不合理,领军人才匮乏、培养投入总体不足,培养培训机构能力建设滞后,保障激励机制不完善,人才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和社会氛围有待改善等突出问题依然存在,已不能满足我国社会经济发展需要,成为当前社会关注的一个热点话题。可以说,培养高技能人才为核心骨干的自主技术工人队伍已迫在眉睫。
要加快培养高技能人才的步伐,笔者建议从以下四个方面入手。
首先,从国家层面加快推进人才强国战略,走高技能人才本土化培养道路,加强人才队伍建设和人力资源能力建设,实施人才培养工程,营造人才辈出、人尽其才的社会氛围。
其次,从地方政府层面努力营造有利于高技能人才成长的良好氛围。各级政府要建立一批高技能人才培训基地,创新高技能人才工作新机制,加快培养一大批数量充足、结构合理、素质优良的技术技能型、复合技能型和知识技能型高技能人才。
第三,从企业层面以职业技能提升为核心。企业要紧紧围绕全员培训、人才培养、技能提升、技术创新、考评机制等五个环节,出台有效措施,形成初级工、中级工、高级工、高级技师等比例结构合理的梯级技能人才队伍格局。
第四,在高技能人才的培养使用上,坚持物质奖励和荣誉激励并重的原则,实行评聘分开,在关键岗位、关键工序选拔和设置首席技工、首席技师和首席高级技师职务岗位制度,全方位提高技能拔尖人才的待遇。
摘自:国家职业资格工作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