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新闻资讯> 新闻动态
新闻动态
姜志宽《卫生害虫管理学》4:卫生害虫的主要危害
来源:未知   时间:2019-12-13

1.jpg


二、卫生害虫主要危害

由于卫生害虫种类庞杂、繁殖力旺盛、数量繁多、适应性巧妙、生态学各异、分布广泛、孳生和栖息于地球各个角落,从古至今,它们可谓是人类的伴生动物,与人类过着“四同多侵”的生活。“四同”是指同衣(虱类)、同食(蝇、蟑螂等)、同住(臭虫、蚤、蚊等)、同行(野外有若干吸血双翅目,车、船有某些体外寄生虫等);“多侵”系指多类侵袭伤害人类的、且能在室内外传播虫媒病者,其危害更大(柳支英、陆宝麟,1990)。现举例说明:

(一)严重影响经济、文化建设与社会稳定

按蚊传播的疟疾是古今中外危害人民健康的虫媒传染病之一。我国在战国时期,曾用兵于滇黔,称这两省为“蛮烟瘴雨”之地,当地居民称恶性疟疾为“瘴气”(甘怀杰等,1956)。据统计,解放前全国每年疟疾发病人数至少达3 000万以上,受威胁人口达3.5亿以上。尤以滇、黔、粤、桂、闽、台、苏、浙、皖、赣、鄂、川等省严重,疟疾发病数居当地各种传染病的首位,约占50%以上。闽西北曾流行一首民谣“枫树落叶谷子黄,面黄肌瘦病满床,田里生产无人管,夫唤妻子儿叫娘”。可窥蚊虫肆虐对社会经济与社会稳定严重影响之一斑。解放后,党和政府高度重视防疟、抗疟工作,其发病率和病死率明显下降,还出现许多得到基本控制的市、县。

鼠疫是鼠疫杆菌引起的烈性传染病。病原体通过蚤类在啮齿动物间传播,致使涉及人群。鼠疫在人类历史上曾多次严重流行,其中三次世界性大流行:第一次是在6世纪(公元527年-565年),时称“游西第安那瘟疫”, 全世界约有1亿人死于该次鼠疫;第二次大流行发生于14-17世纪,时称 “黑死病”,遍及欧、亚、非3大洲,当时死于鼠疫的仅欧洲即达2 500万人,约占欧洲当时人口的四分之一,其中英国约有二分之一到三分之二的居民因鼠疫死亡,而该次在我国也有1 300万人死亡;第三次鼠疫大流行发生在19世纪末叶(公元1894年),一直流行到20世纪40年代,波及亚、欧、美、非4大洲60余个国家和地区,死亡1 500万人。自20世纪40年代至今,虽然世界性大流行没有发生,但在较小范围的流行从未间断。人、鼠间鼠疫流行呈明显的不规律的间断性和突然性。1994年,在鼠疫静息流行30年后的印度苏拉特再次发生鼠疫流行,发病876例,死亡54例,导致60万人逃离家园,直接经济损失超过10亿美元,令全世界为之震撼。据1990年-2000年的疫情统计,在我国的云南、广西、贵州、青海、西藏、新疆、四川、甘肃、内蒙等9省(区)54个县(市、旗)发生人间鼠疫154次,发病584例,死亡50例,病死率为8.56 % ,严重影响国家经济、文化建设和社会稳定。可喜的是,我国现已基本查明了各疫源地鼠疫动物病的流行因素、主要媒介、季节消长、传染病特征及其与人类流行病学的关系等,这就为预防与控制鼠疫建立了更科学的基础。

(二)影响劳动生产力和军队的战斗力

虫媒病的流行往往是影响军队行军作战的重要因素。

已知蝇蛆病是我国西北牧区之大害,且可影响军队的行军和驻防。据《圣武记》(清,魏源)载:大臣马思哈出师塞北所见,“更有小飞蝇亦如点黑,隐约耒目中,随有小蛆坠入目睛,顷刻长四五分,不治目竟失明……故凡行者必以纱障目避之”。可见蝇类与蝇蛆病足以妨碍行军或驻防。如今,蝇蛆病仍为西北牧区突出的蝇害,不但造成牲畜死亡和畜产品的降质减产,也是造成牧区人体肠道传染病和蝇蛆病高发的主要原因(刘德山,1982)。

恙虫病广布于我国许多省(区),在东南亚许多国家也有分布。此病的媒介恙螨孳生栖息于潮湿的生境和啮齿动物出没的隐蔽场所,而这种场所往往又是军队潜伏、隐蔽、作战的场所,也正是恙虫病暴发流行三要素(易感宿主、贮存动物和有效媒介)完全具备的地方。在太平洋战争中,美军采取“跳岛”战术时,经常选择在高草地带作掩护,恙虫病遂大量发生,病死率很高,给军队造成很大损失。据估计,英、美军队在印度、缅甸和菲律宾等地共约发生17 000余恙虫病例,有些单位于上述生态环境中暴露2周后,其年度感染率高达90%;其他若干严重地区病死率约占兵员的四分之一(柳支英、陆宝麟,1990)。

据厦门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多年来关于恙虫病流行病学的调查分析资料,恙虫病的人群分布中,军人约占10%,有的年份比例更高。可见,军队平时的野营训练应多加注意个人防护、行军路线和地点的选择,以及场所的预处理,以保持军队旺盛的战斗力。

(三)影响人类的健康、工作和生活

关于健康的定义有不少提法,据世界卫生组织(WHO)在其《基本文件》(第40版,日内瓦,1994)中指出:“健康不仅为疾病或羸弱之消除,而系体格、精神与社会完全健康状态。”用通俗的语言表达就是要造就人类预防与控制疾病(包括体质生理、心理、精神等方面的疾患)发生或流行及消除诱发疾病或羸弱的有关自然与社会因素均处于良好环境的状态。从这个广义概念出发,不难理解卫生害虫的存在对于人类健康、工作和生活的影响。

在原始森林、草原、沼泽、海滨、河漫滩以及江河三角洲等地区,常大量孳生吸血双翅目昆虫(蚊、蚋、蠓、虻等),往往在其盛发季节严重干扰人们的居住、工作、旅游、露营、娱乐和休息。笔者曾在南方某农场田间的一棵大榕树下同农友们例行避暑午休,几秒钟后,成群的蠛蠓即已到来,人腿一经暴露,很快被它们叮咬,致使在场人员坐立不安,四散回避。我国东北边境乌苏里江一带,沿江森林、灌丛、草甸,自春至秋,蠓、蚋、蚊、虻连续袭人,当地居民称为每天“三班倒”轮番刺叮人、畜,故可概括为“春寒抖峭蠓逞狂,夏日处处遭蚋虻,乌苏里江秋凉早,伊蚊垂危尤嚣张”(虞以新、安继尧,1984)。蚊虫侵入室内、骚扰、刺叮吸血,让人夜不能眠之苦,此几成为每个人都有的亲身感受。凡此种种事例,不胜枚举。

对于白蚁虽未见传病的报道,但其毁坏建筑物及家用器具、图书档案等,甚至引发溃坝泛滥成灾、建筑物倒塌等,造成人员伤亡、财产损失或破坏人们正常的安宁生活和身心健康等,故近年来,也将白蚁列为卫生害虫。

总之,卫生害虫与人类关系密切,尤以传播多种虫媒性疾病或引发变态反应,干扰、破坏人们的安宁生活,影响人们的心身健康、工作疲惫和正常的生活秩序,甚至导致人员死亡,这是它们的主要危害。(未完待续)






姜志宽.png


《卫生害虫管理学》推介主编简介


   姜志宽 男,汉族,1953年2月生,江苏省南通市人。1970年12月入伍,1975年7月毕业于复旦大学昆虫学专业。曾任南京军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所长、研究员。兼任全国爱卫会病媒生物控制专家委员会委员、国家卫健委病媒生物控制标准委员会委员、中华预防医学会媒介生物学及控制分会副主任委员兼杀虫药械学组组长、中华预防医学会编辑专业委员会常务委员、中国卫生有害生物防制协会常务理事兼专家委员会委员、中国昆虫学会理事兼医学昆虫专业委员会委员、全国家用卫生杀虫用品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委员、国家农业部农药登记卫生杀虫剂药效试验项目技术负责人、全军媒介生物防控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南京军区医学情报与统计学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南京军区健康管理专业委员会学术顾问、江苏省消毒与媒介生物防制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江苏省昆虫学会副理事长兼医学昆虫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江苏省有害生物防制协会副会长兼专家委员会主任委员、苏州大学出版社南京分社常务副社长、第三军医大学和苏州大学兼职教授、南京医科大学和江西农业大学硕士生导师、《寄生虫与医学昆虫学报》和《中国媒介生物学及控制杂志》编委、《医学动物防制》杂志副主编、《中华卫生杀虫药械》杂志主编等职。

长期从事病媒生物防制研究,获军队和部省级科技进步奖28项,其中二等奖12项,获国家发明专利9项。发表论文150余篇。主编和参与主编出版了《卫生害虫管理学》、《啮齿动物学》、《卫生杀虫药械学研究与应用》、《有害生物管理手册》、《蟑螂防治实用手册》、《有害生物防制及趣谈昆虫》、《医学生物学及控制中文文献索引》、《病媒防控论文英文摘要编写》、《实用英汉疾控医学辞典》、《卫生杀虫剂应用技术》、《有害生物治理》、《消毒杀虫灭鼠技术》、《重要疾病和医学动物防治指南》、《环境有害生物防治》和《空港有害生物治理指南》等19部。制定了《病媒生物化学防治技术指南 滞留喷洒》等国标。编译出版了《最新杜克家庭医疗健康百科全书》和《家庭医学百科全书》。创办《中华卫生杀虫药械》杂志。

1991年被评为南京军区优秀中青年科技干部;1995年获南京军区科技英才奖;1999年、2004年和2014年被中华预防医学会表彰为先进科技工作者;2000年被南京军区联勤部表彰为基层卫生工作先进个人;2002年获全军预防医学奖励基金;2006年获南京军区“十五”全区后勤重大科技成果奖;2010年被总后卫生部表彰为第三届全军优秀医学编辑工作者;2015年获中国健康促进教育与教育协会金牛奖;先后荣立三等功6次;1993年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


返回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