总86期(2020年8月刊)
【PCO论坛】周小洁:尘螨、蟑螂等室内过敏源的生物控制
来源:《中国有害生物防制》   时间:2020-08-28


 

说起过敏,很多人的印象,就是皮肤不适或打喷嚏不止。其实,这仅仅是过敏的两种直观表现,我们的居室存在着不少可以引起过敏的物质。


1 过敏的病因与危害


 “过敏”这个词源于希腊,原意是“不正常的反应”。现代医学认为是由于免疫系统错把一些原本无害的物质当做危险的外来入侵者,反应过度形成了过敏。统计显示,有1/3的人会出现过敏症状。例如在美国,就有3500万人饱受过敏症所苦。世界卫生组织指出对付过敏要以预防为主,学会隔离过敏原。


2 室内过敏源种类


严格说起来,除了食盐和葡萄糖不会引起过敏外,其他各类物质都有可能成为过敏原,只不过引起过敏的程度轻重不同。下面介绍几种室内生物性过敏源:

 

尘螨:被称为“家庭1号过敏原”,尘螨为微小生物,如针尖大小,肉眼看不见。在屋尘中有大量尘螨生长,约有150种,分为两大生态类群。一类是孳生在家具和生活用品(尤其在卧具、沙发、地毯、毛衣、棉衣中)中,取食人体皮屑的屋尘螨类;另一类是孳生在贮藏物如粮食、食品和草药仓库中的仓尘螨类,都是人类活动带进室内的。尘螨有八只足,能牢牢的附著在床单或衣物之上。目前全球已有几百项研究证实了尘螨与哮喘等过敏性疾病之间的密切关系。

 

蟑螂:大城市内蟑螂过敏原的暴露对气喘发生率的增加是一个重要的危险因子。

 

宠物:宠物的毛发、皮屑等附着在室内物品上,当你走动时,它们就趁机扬起钻进喉咙引起黏膜过敏。另外,宠物的唾液变干后,其中含有的潜在过敏原也会释放出来。宠物的毛发、皮屑引起的过敏症状为咳嗽、气喘、鼻炎。

 

霉菌:霉菌也会引起过敏。霉菌可分成很多种类,但所有的种类都需湿度才能生长,如:地下室、浴室或厨房等。

 

花粉:室内花草所传播的花粉,可能会引起花粉症及季节性过敏。花粉症的主要症状包括打喷嚏、流鼻涕、流眼泪,鼻、眼及外耳道奇痒,严重者会引发支气管哮喘。

 

3 过敏源在室内分布


3.1 洗衣机


很多人都会关注冰箱和卫生间的卫生,却常常忽视洗衣机的清洁。要知道这种每天都要漂洗很多件贴身衣物的先进机器常常会因为排水不良、潮湿、密封组件破裂等原因造成霉菌大量繁殖从而引起过敏。


1.jpg


3.2 衣柜


研究表明,50%的衣物和外套上存在过敏原,尤其是具有棉质、羊毛等成分的衣物。因为这类材质的服装常常会粘有大量的尘螨和皮屑,如果温度较高或空气较为湿润则会孳生大量细菌,造成整个衣柜的污染,不可避免的出现过敏现象了。


2.jpg


3.3窗户和门

根据最近研究数据表明,在门窗位置的过敏原数量要远远超过户外的数量。而最好的清理过敏原的办法就是每天开窗15分钟左右,让清新的空气将密闭空气中的霉菌孢子吹散。


3.jpg

3.4被褥与地毯

    

“不晒被,600万螨虫陪你睡!”一则据称源于英国金斯顿大学的报告,令人“毛骨悚然”。家居用品中螨虫孳生最多的为棉被、沙发坐垫、枕头。例如,一床长2.2米、宽2米,总面积4.4平方米的棉被。该棉被半年前经过1次暴晒后存放进衣柜,最近1个月连续使用中,期间没有晾晒,检测发现每平方厘米3条螨虫,那么棉被表层平面的螨虫数就达13.2万条。将该棉被10厘米的厚度初步划分成10个横切面,那么这床棉被至少藏有132万只螨虫!


5.jpg


地毯上得尘螨和霉菌要比地板上的高出10倍左右,为了能远离过敏现象,要注意地毯的清洁,每周用热水洗涤一次地毯,并且在日光下晒干后再铺回原处,就能很好的抑制霉菌生长。

 

4.jpg


3.5鱼缸


霉菌容易在鱼缸内侧孳生。每次喂鱼后,应用布把鱼缸内侧擦一遍,鱼缸也要定期清洗。


6.jpg



4 过敏源防制


螨虫在湿度低于15%的干燥环境中就会死亡,在低温的环境中无法进一步繁殖。搞好家庭和个人清洁卫生,仍不失为经济有效的除虫办法。,床、地毯和家装是3个最重要的需要除螨的地方。


控制尘螨过敏原的措施:


① 做好个人卫生:勤洗澡、勤换衣;

② 做好卧室卫生:勤洗床上用品;

③ 枕头:用防螨材料密封;

④ 床垫:用透气织物或塑料(纸)包裹,乙烯树脂或塑料密封床垫弹簧;

  ⑤室内清扫:每周真空吸尘一次(带口罩,吸尘完后离开房间20分钟)。


减少蟑螂过敏原暴露的方法中,根本措施就是对蟑螂进行有效防制,可以参考本刊蟑螂相关防制技术。对于洗衣机的清洁,将漂白剂或消毒液倒入洗衣机内进行运作,定期进行清理,就可避免过敏源的积累。





 

作者:周小洁,博士,副研究员,2010年起任职于北京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消毒与有害生物防制所。2012-2015年从事病媒生物防制博士后研究工作。主持并承担多项国家级、省部级研究课题,包括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项目、中国博士后基金,首都卫生发展科研专项,围绕伊蚊监测与新防治技术、蟑螂重要基因功能与分子进化、抗药性微进化机理开展应用基础研究。参与了北京APEC、杭州G20、“一带一路”等大型活动的病媒防制保障工作,并多次在CCTV、BTV、北京交通广播、健康报等媒体进行病媒生物防制的科普宣传;在2017年健康中国行-北京市健康科普大赛中获得“优秀科普文章奖”和“最佳科普宣讲奖称号。”。截至目前主持1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5项省部级科研项目,主要围绕媒介害虫的基因组与重要基因功能、抗药性监测与演化、新防治技术开展一系列应用基础研究,共发表专业学术论文30余篇,其中SCI论文10篇。2014年获共青团北京市委“北京市青年岗位能手”,获北京预防医学会和北京市科协“北京青年优秀科技论文”一等奖和三等奖。现担任中华预防医学会媒介生物学及控制分会蟑螂学组副组长、中国昆虫学会理事、北京市农药学会理事、美国媒介生态学会会员、《中国媒介生物学及控制杂志》编委等。



返回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