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业公益资讯
新发传染病大流行常态化防控期间重大会议(活动)的公共卫生保障关键点有哪些?
来源:“公卫纵横”微信号   时间:2022-01-29

20世纪70年代开始,新出现的传染病即以空前的、每年新增一种或多种的速度被发现,至今已达40多种。新发传染病大流行给全国乃至全世界都带来了巨大的经济损失,严重危害了全人类的身心健康。新发传染病大流行常态化防控期间,一些重大会议(活动)迫切召开,此时需要做好会议(活动)期间公共卫生保障工作确保会议(活动)安全举行。


通过新发传染病流行期间现场疫情防控实践,汇总奥运会、G20峰会等重大活动公共卫生保障报道经验,探索行之有效的公共卫生保障体系建设理论,提供非常有价值的参考。



搭建高效的组织架构,明确工作职责


成立由卫生、公安、大数据局、市场监管等相关部门负责人任成员的会议筹备工作领导小组和疫情防控现场指挥部,下设综合协调组、现场管理和医疗保障组、疫情防控组、应急处置组、物资保障组、监督检查组和信息宣传工作组。有必要的情况下可以建立信息化应急指挥平台。


①综合协调组  现场管理和医疗保障、疫情防控、应急处置、监督检查、物资保障、信息汇总等工作的综合协调和完成现场指挥部临时下达的指令性任务。


②现场管理和医疗保障组  会议医疗保障、健康码核验技术保障、安全保障、秩序维护、参会人员健康信息收集、汇总报送等工作。


③疫情防控组  疫情防控技术指导、流行病学调查和信息报送等工作。


④应急处置组  会议(活动)期间参会人员、工作服务人员出现发热或呼吸道症状、健康码核验过程出现异常人员应急处置、信息报送。


⑤物资保障组  疫情防控物资保障、信息报送。


⑥监督检查组  会议现场(酒店)防控措施落实监督检查、信息报送。


⑦信息宣传组  会议(活动)保障工作现场拍摄及通过新媒体等形式进行宣传报道。



明确防控目标、制定条理清晰的防控策略、开展风险评估


①防控目标  确保不因会议(活动)造成参会人员发生传染病聚集性疫情。


②防控策略  坚持预防为主,早发现、早报告、早处置的工作原则,通过风险识别和风险评估等风险管理工作,将防止输入,把好小门,避免扩散作为保障防控策略。防止输入即所有参会人员和后勤人员健康状态会前提前掌握。把好小门即所有进入会场(酒店)的人员均无发热等症状。避免扩散即一旦出现疑似症状,经医疗组研判后,做好隔离救治,避免造成人际传播。


③风险评估  中、高风险地区应审慎举办大型人群聚集性活动。确定会议(活动)的举办时间和地点后,根据活动性质、规模等特点,制定风险评估方案,开展风险评估。采用经验判断、头脑风暴、风险矩阵法或Delphi专家咨询法分析判断会议(活动)期间疫情风险事件发生的可能性、后果的严重程度及其风险水平并分别对这些风险因素及其危害程度进行识别与排序。风险评估至少需要在活动开始前1周开展,评估前尽量收集参加人员来源地、举办活动的场所分布、活动过程安排、饮水和食物供应等信息。对风险评估提出的措施落实情况,应及时跟踪落实整改;根据需要,可组织开展多轮风险评估,直至各项风险被控制在可接受范围。



保障新发传染病大流行常态化防控期间重大会议(活动)安全、顺利举行,是公共卫生应急能力的体现,也是疫情防控的重要组成部分。鉴于某些传染病的新发性、突发性以及目前对传播力认识的局限性,搭建专业、高效的公共卫生保障体系框架面对着前所未有的挑战。根据相关文献报道,总结重大会议(活动)公共卫生保障关键点


领导重视、指挥有力是公共卫生保障工作成功的关键。公共卫生保障任务是一项综合性业务,内容覆盖卫生、公安、大数据、市场监管等诸多部门,而且保障任务往往具有临时性时间紧、任务重;加上重大会议(活动)社会关注度高,政治影响力大所以,必须要建立有力的决策指挥架构和高效运行机制,在领导的高度重视下,统筹协调才能集中配置所有优势保障资源积极推动卫生保障工作的开展,及时解决保障过程中遇到的各种问题和困难。


会议(活动)前期的周密部署、策略得当是公共卫生保障工作成功的基础。在公共卫生保障工作前期,根据保障任务开展需求分析,精心准备、周密部署按照保障目标事先制订周全详尽的工作计划、方案、预案能确保在保障期间各项工作的有序开展以及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时的快速响应和高效处置。


结构合理、数量充足、训练精良的保障队伍是公共卫生保障工作成功的前提。人员队伍可以从基层公共卫生部门选取,通过授课、演练等培训方式提高卫生应急队伍应对突发事件应急能力,实现干中学,学中精


【整理自李晔张海芳,季巧英,等。新发传染病大流行常态化防控期间重大会议(活动)公共卫生保障体系建设的思考。中国地方病防治2021


鸣谢“公卫纵横”微信号


返回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