总110期(2024年8月刊)
【好书荐读】姜志宽:蚊虫主要有哪些环境防制方法
来源:《中国有害生物防制》   时间:2024-09-03

卫生害虫管理学封面.jpg

 

防制方法


(一)环境防制

  

环境防制是通过环境管理(environmental management), 包括环境改造(environmental modification)、环境处理(environmental manipulation)以及改善人类居住条件和习惯, 以防止或减少蚊虫的孳生繁殖, 或减少人类与媒介的接触而避免其侵害。


1.环境防制的依据  


环境防制是蚊虫生态学的实际应用, 它是根据蚊虫的生物学特点, 加以利用,从而达到防制目的。 蚊虫的重要生物学特点是:


(1)蚊虫都生长在水中,有些种类不一定产卵在水中,但也只在水中孵化, 幼虫和蛹则必须在水中发育成长。


(2)蚊虫虽然都生长在水中,但是各种蚊虫对它们的孳生环境有一定程度的选择性。


(3)各种蚊虫既然孳生在一定的生境,对环境条件有一定的要求, 因而环境条件的改变, 必然会影响它们的孳生和生存。


(4)农业发展、水利建设、城镇建设(包括新城建设和旧城改造)等,如果不考虑对蚊虫的影响,可以造成蚊虫的广泛和大量的孳生。


2.环境改造 


根据世界卫生组织媒介生物学和防制专家组定义,“环境改造是环境管理的方式之一,包括为了防止、清除或减少媒介的栖生地而对土地、水体或植被进行的, 对人类环境条件无不良影响的各种实质性和永久性改变。”其中比较常用的包括以下几种形式:


(1)清除和破坏孳生点:对容易孳生蚊虫的小型容器,如罐头盒、瓶子、轮胎、野草、水生植物、各类无用的缸和罐等予以清除和破坏。


(2)填塞:用泥土、石头、橡胶等物填塞或填充水坑、洼地、废弃的池塘和沟渠,防止积水生蚊。


(3)排水:在开挖水渠和修建堤防时应注意同时建设排水系统,农业上的排水系统和城市中的污水排放系统是蚊虫的重要孳生场所。


(4)隔离和封闭孳生场所:在储水容器、水井等可能的蚊虫孳生场所,可制作各类合适的盖子,防止蚊虫孳生。

 

3.环境处理  


环境处理是环境管理的形式之一, 包括为了在媒介栖生,造成暂时不利于它们孳生条件的各种有计划的定期处理。这类处理需要重复进行。主要包括以下内容:


(1)水位波动:在水库或饮水和灌溉系统中,可以利用水位的波动,减少蚊虫的孳生。一般而言,水位波动的操作间隔时间应小于蚊虫幼虫的生长期。


(2)间歇灌溉:定期对稻田进行灌水和排水,以减少蚊虫的孳生。我国进行的湿润灌溉也有相似的作用。(未完待续)



姜志宽.png


《卫生害虫管理学》推介主编简介


   姜志宽 男,汉族,1953年2月生,江苏省南通市人。1970年12月入伍,1975年7月毕业于复旦大学昆虫学专业。曾任南京军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所长、研究员。兼任全国爱卫会病媒生物控制专家委员会委员、国家卫健委病媒生物控制标准委员会委员、中华预防医学会媒介生物学及控制分会副主任委员兼杀虫药械学组组长、中华预防医学会编辑专业委员会常务委员、中国卫生有害生物防制协会常务理事兼专家委员会委员、中国昆虫学会理事兼医学昆虫专业委员会委员、全国家用卫生杀虫用品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委员、国家农业部农药登记卫生杀虫剂药效试验项目技术负责人、全军媒介生物防控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南京军区医学情报与统计学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南京军区健康管理专业委员会学术顾问、江苏省消毒与媒介生物防制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江苏省昆虫学会副理事长兼医学昆虫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江苏省有害生物防制协会副会长兼专家委员会主任委员、苏州大学出版社南京分社常务副社长、第三军医大学和苏州大学兼职教授、南京医科大学和江西农业大学硕士生导师、《寄生虫与医学昆虫学报》和《中国媒介生物学及控制杂志》编委、《医学动物防制》杂志副主编、《中华卫生杀虫药械》杂志主编等职。


长期从事病媒生物防制研究,获军队和部省级科技进步奖28项,其中二等奖12项,获国家发明专利9项。发表论文150余篇。主编和参与主编出版了《卫生害虫管理学》、《啮齿动物学》、《卫生杀虫药械学研究与应用》、《有害生物管理手册》、《蟑螂防治实用手册》、《有害生物防制及趣谈昆虫》、《医学生物学及控制中文文献索引》、《病媒防控论文英文摘要编写》、《实用英汉疾控医学辞典》、《卫生杀虫剂应用技术》、《有害生物治理》、《消毒杀虫灭鼠技术》、《重要疾病和医学动物防治指南》、《环境有害生物防治》和《空港有害生物治理指南》等19部。制定了《病媒生物化学防治技术指南 滞留喷洒》等国标。编译出版了《最新杜克家庭医疗健康百科全书》和《家庭医学百科全书》。创办《中华卫生杀虫药械》杂志。


1991年被评为南京军区优秀中青年科技干部;1995年获南京军区科技英才奖;1999年、2004年和2014年被中华预防医学会表彰为先进科技工作者;2000年被南京军区联勤部表彰为基层卫生工作先进个人;2002年获全军预防医学奖励基金;2006年获南京军区“十五”全区后勤重大科技成果奖;2010年被总后卫生部表彰为第三届全军优秀医学编辑工作者;2015年获中国健康促进教育与教育协会金牛奖;先后荣立三等功6次;1993年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






返回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