总113期(2025年2月刊)
【PCO论坛】春季防控漏洞将直接导致夏季虫鼠密度激增3-5倍
来源:《中国有害生物防制》   时间:2025-03-19


 

 

春寒料峭的2-3月,虫鼠的活动看似偃旗息鼓,虫害报告单上的“零报告”往往让人误以为风险解除。

 

然而,专业的经验告诉我们:此时的平静恰是虫害积蓄能量的“暴风雨前夜”。

据IPM(有害生物综合防治管理)体系研究,春季防控漏洞将直接导致夏季虫鼠密度激增3-5倍。工厂管理者若错失当下结构改善的黄金窗口,恐将面临生产安全、产品质量乃至品牌声誉的多重风险。

 

为何说2~3月是虫害防控决胜期?

 

1、滞育期:害虫的“战略潜伏”

 

大部分越冬害虫虽活动减弱,但越冬虫体一直潜伏在环境中。例如,蟑螂的卵、若虫及成体正蛰伏于暖通管道、设备夹层等隐蔽区域。

 

环境温度一旦突破15℃临界点,滞育解除将引发指数级繁殖。

 

1.jpg 

 

2、行为抑制期:适应性行为调整

 

在动物行为学中,动物因温度降低导致活动能力减弱、活动范围缩小的现象也被称为行为抑制。此时的害虫活动能力减弱、活动范围缩小。此时的害虫,就像是那待宰的羔羊…

 

比如苍蝇,当气温低于15℃时,苍蝇停止繁殖;低于10℃时,飞行能力丧失;在4℃~7℃时仅能爬行。而气温低,苍蝇的活动范围大幅缩小,通常会在温暖、避风的场所栖息,如室内、地下室、仓库、畜圈等。



2.jpg 

 

3、结构漏洞的“暴露空窗期”

 

冬季气温低,建筑缝隙(如彩钢板接缝、穿墙孔洞)、因低温关闭的通风口,在热胀冷缩作用下会出现冷缩的情况,缝隙达到年度最大间隙值。

 

此时若未封堵,春季回温后将成为鼠类(老鼠可通过6mm缝隙)、飞虫(尤其是小体型的园林飞虫)的高速入侵通道。



3.jpg 

 

 

4、成本最优的防制窗口 

 

据行业统计研究发现:对比夏季虫害暴发期动辄数万元的应急消杀成本,春季结构改造的投入产出比可达1:8。

 

提前消除栖息地与食源,可减少80%以上的化学药剂使用量,契合ESG(环境、社会、公司)管理趋势。

 

4.jpg 

 

害虫防制本质是与生物进化规律的博弈。

 

当你因“零目击报告”放松警惕时,德国小蠊正以30代/年的速度迭代抗药性基因,老鼠在暗处测绘着新的入侵路线。

 

唯有以工程思维将防控节点前移,方能在夏季高峰期的竞争中赢得主动权。

 

作者:“虫来如此”公众号作者 刘亮


返回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