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三、建立开放的职业教育体系,与其他教育类别沟通衔接 各国普遍以终身教育思想为指导,确立职业教育是终身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学校职业教育被看作是人整个一生中所接受的一部分教育,一个阶段性教育,不是终结性教育,打通中等职业教育通向普通高等教育的路径,变终结性的中等职业教育为阶段性的教育,为职教学生提供继续接受高一级职业教育或普通教育的机会。长期以来,德国中等职业教育与普通高等教育相互隔绝,缺乏渗透性。为促进教育机会均等,增强双元制的吸引力,德国许多州规定,具有中等职业教育和继续职业培训资格的学生可报考大学,承认中等职业教育与普通高中毕业生具有报考大学的同等学力和资格,还规定实施双元制的职业学校的毕业生在某些情况下相当于具有普通高中第一阶段教育学历。英国的普通国家职业资格分为基础、中级和高级三级资格,获得高级资格的学生可报考大学,但获得了高级国家职业资格的学生很难进入普通高校。因而英国采取措施,承认高级普通国家职业资格和高级国家职业资格与普通教育高级水平考试具有同等地位,促进这三类学生横向和垂直流动,使他们都有资格报考大学。另外,英国还正在考虑实施学分累积和转学分制度,允许学生选择更多的融合了普教和职教的单元制综合课。70年代以前,法国中等职业教育是终结性的,学生选择职业教育成为一条死胡同,为增强职业教育的吸引力,使中等职业教育与普通高等教育相沟通,法国设立了一种新的学制,中等职业教育毕业生再学习两年,获得职业高中会考证书,同时取得了报考普通高等院校的资格。 四、与行业企业共同举办职业教育和培训 德国“双元制”职业教育是由政府对职业教育进行宏观管理,学校、行业主管部门和生产单位组织实施的三重负责制。据悉,德国约有75%以上的初中毕业生直接进入企业中的培训机构接受职业技术培训,同时进入各类相应的职业学校学习基础知识。这种相互交叉、有机结合的管理体制,为职业教育的实施和完成提供了保证,有利于在教学过程中贯彻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有利于培养出既懂理论又有动手能力的生产和管理人员。在德国的“双元制”教育中,企业培训起着主导的作用,职业学校只起着配合和服务的作用。而他们的企业培训,则又分为企业内培训和跨企业培训。据有关资料介绍,企业内培训可分为五大类,一是工业教学车间培训,这是企业内培训中质量最高的培训,多数在主要或大型企业中进行,其主要特征是培训与生产过程分离。二是非系统的工业培训,主要在中小型企业中进行。其主要特征是培训与生产过程联系密切,大都在生产车间进行。三是传统的手工艺培训,其主要特征是培训与生产过程联系最密切,教学全在生产现场进行。四是办公室和服务业的系统培训,通常由大企业或行政机关负责,其主要特征是把职业学校的理论教学与企业或行政机关的实践培训联系起来;增加与实践相关的理论知识的教学比重。五是办公室和服务业的非系统培训,主要在中小型企业和办公室进行,其主要特征是通过实际操作来学习。跨企业培训是由若干个企业联合起来进行培训,也有一些地方当局参加的,一些职业学校的教学车间也用于跨企业的培训。跨企业培训在各职业领域中的分布很广,而且占有一定的比重。 五、注重教师培训和教育教学质量 德国对职业教育的师资队伍建设十分重视,建立了一套比较严格的制度。比如对教师的学历和资历、专职与兼职的结合、教师本身的培训与进修、品德和技能的示范作用、严格的考核制度等方面,都作了精心的规定。与此同时,也十分注意教师的物质生活待遇。据介绍,进门难、要求严、待遇高是他们师资队伍建设中的主要特点。通过激烈的竞争,他们的职教师资大都具有良好的品质,广博的知识,精湛的技能,快捷的效率。德国职业学校理论课教师最低学历为大学本科(有的学校教师中有博士学位的占50%)。至少有两年从事本专业实际工作的经验,经过两次国家合格考试,到学校任教还需两年试用期,每周课时25小时左右,知识更新时间不少于4小时;两年试用合格后,政府终身雇用,享受公务员待遇,免交社会保险,年收入为5-10万马克。 德国强调教学质量,主要体现在下列四个方面。一是制订周密的教学(培训)计划和教学大纲,二是强调学用结合,注意动手能力和实际操作技能,三是重视师资队伍建设,四是让学员德、智、体全面发展,五是发动社会力量共同参与。学生在企业的职业技术培训,由企业义务完成,学生在企业接受培训要签订合同,其内容包括时间安排,培训方法,双方的权利和义务。企业要保证培训质量,并付给学生一定的生活费用,学生也要遵守制度和认真学习,合同由行会或同业公会监督执行,要实现以上要求,各个企业事先都要制订一套详细的教学计划和教学大纲,并按计划严格执行。尽管不同层次的职业教育培养目标不同,但都是培养各种技术人才及生产工人的,而不是理论工作者或科研人员。技术人才和生产工人都要在生产第一线从事生产活动,因此必须具备实际的动手能力,在学用结合上下工夫。 参考文献: [1]姜大源.论世界职业教育发展的主体脉络.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1(11). [2]乐传永.发达国家职业教育发展趋势及其启示.中国成人教育,200l(7) [3]李建忠.国际职业教育发展现状,趋势及中国职业教育的基本对策、外国教育资料,2000(6). 来源: 《中国职业技术教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