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公益科普> 科普知识> 苍蝇
苍蝇
城镇登革热分级预警与应对指标的建立研究
来源:本站原创   时间:2018-01-23     分享:

  登革热是由蚊虫传播登革热病毒(血清14型)引起的急性传染病。历史上,登革热在世界范围内发生过许多次大的流行。全球每年有100多万病例,近25亿人口受到登革热的威胁。我国最早于1873年在厦门市发现登革热流行,1978年广东省佛山市突然发生该病流行后,登革热已成为广东省重要的传染病,并有不断蔓延的趋势。目前登革热的特异性疫苗研制已取得很大进展,但还没有大面积推广应用,登革热及其媒介伊蚊的监测与控制仍是最有效的预防措施。传统的登革热媒介监测布雷图指数(BI)和房屋指数(HI)存在居民对入屋调查不配合、不适应外环境孳生的半家栖蚊虫白纹伊蚊的监测等问题。为了提高登革热媒介监测的科学性和可行性,我们根据登革热通过蚊虫的叮咬传播和蚊虫吸血后产卵的特点,研究开发了对伊蚊特异性高的诱蚊诱卵器,建立了登革热媒介监测的诱蚊诱卵法。本研究拟初步建立基于媒介监测的诱蚊诱卵指数(MOI)的登革热可能流行的分级控制指标,为预防控制登革热的流行提供依据。

 

    本研究通过查阅文献了解相关病媒生物分级控制的相关标准;并比较诱蚊诱卵法和现行登革热媒介监测方法;现场应用研究于2004年中山市及2006年广州市发生登革热疫情时,在疫区布放诱蚊诱卵器监测蚊虫密度并诱集成蚊,同时调查BI

 

    研究结果表明,我国目前广泛采用BIHICI等方法监测登革热媒介密度,多年的实践经验表明,当登革热流行时,要求迅速将BI控制在5以下,而平时要求将BI控制在20以下。诱蚊诱卵阳性指数与BIHI都存在正相关关系,MOIBI1.12倍,是HI1.64倍。监测应用结果表明2004年中山市现场监测结果诱蚊诱卵阳性指数能基本上与BI一样基本控制在5以下;20066月广州市大沙头报告发现首例和第2例本地感染病例,在患者家中及其周围进行媒介应急处理后,用诱蚊诱卵法监测指数为0,此后该病例周围社区即再未发现新的登革热病例;8月中旬至9月广州市形成登革热第1个发病高峰,白云山风景区MOI6.16,随后采取媒介控制措施降低了蚊虫密度,该区域未再发现登革热病例;9月在发病例数较多且采取了媒介应急控制措施的荔湾区MOI5.06,该区域登革热疫情也得到有效控制。比较MOIBI和诱卵指数的关系,参考登革热流行时BI的控制指标和香港特别行政区诱卵指数的分级控制标准,结合MOI2004年中山市和2006年广州市登革热疫情暴发中的应用结果,初步建立城镇基于MOI的登革热流行可能性分级预警体系。通过研究,初步将登革热流行媒介MOI分为?55202040?40 4个层次,结合登革热流行季节特点、蚊虫携带登革热病毒以及流行疫情,确定疾病流行的4级分级预警指标体系。

 

    此项研究建立高敏感性的登革热传播媒介密度和带病毒指数监测系统,建立登革热可能流行的分级预警指标,为可持续地控制登革热流行的高危因子、相应控制策略和应急控制预案提供理论依据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

 

(此论文发表于2009年《中国媒介生物学及控制杂志》第一期,作者:段金花,林立丰,蔡松武等)

返回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