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公益科普> 科普知识> 其他
其他
【虫媒疾病】 蜱传疾病 —— 莱姆病,离我们有多远?
来源:未知   时间:2019-08-01     分享:

本期我们来谈一谈大家可能并不是太熟悉,但有可能就在你身边的蜱媒传染病——莱姆病(Lyme disease)。

1.jpg

 

那么莱姆病到底是什么?概括一下,简单来说就是:

莱姆病是由一种被称为伯氏疏螺旋体(Borrelia burgdorferi)的微生物引起的一种虫媒传染病。主要传播途径主要经蜱叮咬吸血后传染,其临床表现复杂多样,一般可分为早、中、晚三期,早期以皮肤出现慢性游走性红斑(ECM)损害为特征;中期以心脏和神经系统症状为主;晚期以关节炎和神经症状为主。通常在夏季和早秋发病,可发生于任何年龄,男性略多于女性。发病以青壮年居多,与职业相关密切。以野外工作者、林业工人感染率较高。

以下,我们将从莱姆病a).发现史、b).病原学、c).传播途径、d).发病症状、e).预防措施几个方面一一进行详细介绍:

一. 莱姆病的发现及分布

莱姆病是最近发现的一种人兽共患的自然疫源性疾病。1975年因发现地在美国康州的老莱姆镇而被首次命名,该病目前在全球30多个国家和地区分布,我国于1986年首次在黑龙江省林海县发现莱姆病。


2.jpg

图示 莱姆病发现并命名的地区


莱姆病在世界上分布广泛,全世界30多个国家发现本病。主要分布在美国东北部、中西部和西部,加拿大的东南部,欧洲的中部及北部,亚洲东部和北非,虽然澳洲和南美洲也有病例报道,但迄今没有病原学证据。

3.jpg


图示 莱姆病全球分布图(主要分布于北半球)(图片来源wikipedia)

 

二. 病原学

1.      病原分类

螺旋体根据螺旋的数目、大小和规则程度及两螺旋间的距离分为三科五属。莱姆病的病原体为伯氏疏螺旋体(Borrelia Burgdorferi)。属于螺旋体目(Order Spirochaetales),螺旋体科(Family Spirochaetaceace),疏螺旋体属(Borrelia)。



4.jpg

图示 伯氏疏螺旋体Borrelia Burgdorferi 的镜下及三维结构图

 

2.      理化特性

伯氏疏螺旋体菌体狭长,长约5~39μm,宽约0.18~0.25μm,有3~10个螺旋,螺距2.1~2.4μm。细胞结构与细菌基本相同,末端大多尖锐,呈纺锤形,每个末端有7~11根鞭毛。革兰染色阴性,姬姆萨染色呈紫红色。伯氏疏螺旋体不耐热,室温条件下可存活1个月左右,4℃能存活较长时间,-80℃一下可长期存放。

5.jpg

图示 伯氏疏螺旋体Borrelia Burgdorferi

3.      其它疏螺旋体

除了伯氏疏螺旋体外,还有其它的疏螺旋体菌株亦可致病。如北美地区的梅罗尼疏螺旋体(Borrelia mayonii);在欧洲和亚洲,阿夫泽疏螺旋体(Borrelia afzelii)及加里尼疏螺旋体(Borrelia garinii)也是致病的原因。

 

三. 流行病学——莱姆病的传播途径

概括一下来说,莱姆病的致病微生物主要为伯氏疏螺旋体,该微生物的传染源(即贮存宿主)主要为啮齿类动物;传播媒介为吸血蜱虫;人群普遍易感。



6.jpg

图示 美国CDC发布的莱姆病传播途径(cycles of lyme disease)


1. 传染源(贮存宿主)

莱姆病在全世界广泛分布,能携带伯氏疏螺旋体的动物较多,包括鼠、兔、蜥蜴、鹿、麋、狼、鸟类等野生脊椎动物及狗、马、牛等家畜。根据在自然界的分布、作为蜱的寄生的意义和是否参与螺旋体的传播,传染源有很大的不同。一般来说,啮齿类动物由于数量多、分布广,不仅能耐受高水平的螺旋体血症,而且直接参与螺旋体的生活周期,是伯氏疏螺旋体的主要贮存宿主和主要传染源。


7.jpg

图示 莱姆病的重要贮存宿主——白足鼠(white-footed mouse)


8.jpg

图示 莱姆病在我国的重要贮存宿主——黑线姬鼠(Apodemus agrarius

 

鸟类作为蜱的寄主和伯氏疏螺旋体的宿主的重要性在于它能长距离传播伯氏疏螺旋体。人虽然可以成为幼蜱、稚蜱及成蜱的叮咬对象,但由于人感染后螺旋体血症期短,对蜱不是有效的宿主,而且本病在自然界的循环并不依赖于人,故莱姆病病人一般不是莱姆病的传染源。

 

2. 传播媒介

莱姆病经证实确定的传播媒介主要为肩突硬蜱(I. scapularis)、太平洋硬蜱(I. pacificus)、箅子硬蜱(I. Ricinus)、全沟硬蜱(I. persulcatus)及美洲花蜱(Amblyomma americanum)。

某些其他蜱类及吸血节肢动物(软蜱、蚊、吸血蝇、蚤)也可携带伯氏疏螺旋体,但它们在本病流行病学中的意义尚待研究。

9.jpg

图示 蜱虫是伯氏疏螺旋体的主要传播媒介

在不同的地方,莱姆病的传播媒介有所不同:

l 肩突硬蜱、太平洋硬蜱是北美地区莱姆病的主要传播媒介;

l 箅子硬蜱和全沟硬蜱是世界性分布蜱种,为欧洲和亚洲地区莱姆病的主要传播媒介;

l 我国已从全沟硬蜱、粒形硬蜱、锐附硬蜱、嗜群血蜱、日本血蜱、长角血蜱、二棘血蜱、台湾角血蜱、草原革蜱、森林革蜱等10种蜱分离出伯氏疏螺旋体。

l 全沟硬蜱在北方为优势种且带菌率高,是我国北方林区莱姆病的主要传播媒介。

l 粒形硬蜱和二棘血蜱是我国南方莱姆病的重要传播媒介。




10.jpg

图示肩突硬蜱(Ixodes scapularis)的幼虫与成虫

 

11.jpg

图示 箅子硬蜱(Ixodes ricinus)的幼虫与成虫

 

12.jpg

图示 全沟硬蜱(Ixodes persulcatus)形态图


3. 人群易感性

人群对伯氏疏螺旋体普遍易感,无种族、性别、年龄的差距。但一般以青壮年居多,男性多于女性,这与户外活动较多有关。莱姆病与职业关系密切,林业工人、牧民等发病较多,也是同样的原因。

13.jpg

图示 莱姆病与职业关系密切,林业工人、牧民等发病较多

 

四. 预防措施

目前所能采取的主要预防措施就是控制传染源、传播媒介、防治蜱叮咬。

1.      进行莱姆病自然疫源地情况调查

特别是需要到有蜱或硬蜱分布的地区进行施工、野营或军事训练,必须事先开展调研工作。根据实际情况,制定预防措施。

14.jpg

2.      个人防护措施

在目前没有疫苗的情况下,防止受蜱叮咬及迅速摘除附着于身上的蜱是个人预防和减少莱姆病最重要的措施。

1). 穿防护服

穿紧口鞋,穿色彩鲜艳的长裤,将裤口扎起,上衣下摆扎起并束紧腰带。领口围毛巾,戴帽子。

2). 凡经过有蜱林区、草地时,应疾步快行,尽量不逗留

需要休息时,应选择无蜱或蜱少的地方,不要躺卧在草地上,不得将脱下的衣服随意地放在草地上或挂在树枝上。

3). 涂趋避剂

避蚊胺和避蚊酮对蜱也有很好的驱避效果,其软膏或乳剂可直接涂抹于皮肤外露部位。水剂和乳剂也可用来喷洒和浸泡衣服,干后穿用。

4). 在有蜱地区作业、劳动时,应随时搜查附着于衣服和身体上的蜱,离开后应再检查一次

研究表明蜱传莱姆病与叮咬时间有关,及时拔掉附着在身上的蜱,能有效的降低发病率。


15.jpg

图示 采取正确的手段、及时的将蜱移除

3.      集体防护措施

灭杀蜱及清除孳生场所是主要的办法。

1). 自然疫源地调查

2). 搞好自然疫源地周围的环境治理

3). 局部进行灭蜱工作

(作者:高强 王飞)


返回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