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12月刊
【专家讲堂】《卫生害虫管理学》:卫生害虫的直接危害与间接危害知多少?
来源:《中国有害生物防制》   时间:2019-12-17     分享:

QQ截图20191217231916.jpg

 

三、卫生害虫危害人体主要方式

卫生害虫危害人体健康和安宁生活的方式多种多样,归纳起来大致可分为直接危害和间接危害两大类。它们对于家禽、家畜、宠物和自然界的野生动物的危害方式也大致是这两大类。


(一)直接危害  

所谓直接危害就是虫体通过叮咬、接触或侵入人体而造成的损害。

1.骚扰与吸血,引发变态反应或过敏在吸血性虫类(如蚊、吸血蝇、蚤、臭虫、蟑螂、螨)盛发的季节,或在其孳生场所及活动范围内,时常群袭人体,骚扰、接触或叮咬吸血,造成人体局部损伤、失血或夜不能眠,或是将虫类分泌的毒物/液或口器携带的病原体注入人体,引发变态/过敏性反应(如剧痒、湿疹、哮喘等)或相应的疾病,严重者可致人死亡。

2.侵害组织和寄生  许多卫生害虫可以固定寄生于人畜的体表或体内。例如,蝇类的卵或蛆可随食物、皮伤而侵入体内,侵害组织,致蝇蛆病。侵害的组织/器官包括消化(胃、肠)、泌尿和生殖系统,以及皮肤、鼻腔、眼窝等。在我国主要由丽蝇、麻蝇等引起。

人疥螨(Sarcoptes scabei)广布全世界,在卫生和生活条件较差的地方,可在家庭、学校等住宿拥挤的条件下暴发流行。螨类的直接危害主要是引起皮炎或其他组织损害,如血液或组织液体的损失。有些螨类可侵入内耳、中耳、鼻腔、呼吸道、肺部及淋巴组织等,例如“酒糟鼻子”就是蠕形螨寄生所致。


(二)间接危害

传播虫媒病  卫生害虫由于携带致病生物,可在人、畜及其他动物间传播虫媒病,这是传染病中传播病原体的主要途径之一。它们的传播方式可分为机械性传播和生物性传播。

1.机械性传播  在这种传播方式中,卫生害虫对病原体仅起携带、输送和污染的作用。病原体只是机械地从一个宿主被传给另一个宿主,或从某一污物(如含病原体的粪便)被输往宿主的食物、餐具上,从而形成新的污染。在这个过程中,病原体在卫生害虫体内并不发生明显地形态变化或生物学变化,尽管在条件适宜时也可繁殖,但并非必要。

卫生害虫之所以具有机械性传播的功能,乃源于它们的口器、足肢和体壁衍生物(如鬃毛、剌等)的构造,在其摄食或停歇在污物处时,可因病原体的附着而受污染。蝇、蟑螂等嗜秽害虫,可在人畜或动物的粪便、伤口、脓疮、粘膜、分泌物、排泄物、厨余垃圾或其他含有病原体的介质上,麇集摄食、来往活动,极易将病原体粘附于其口器、体表、足肢上,从而输送并污染另一宿主的伤口、粘膜等部位及其食物、饮料或用具。它们舐吸式或咀嚼式口器还可将病原体咽入消化道;若消化液对病原体无害,则在其中保存若干时间后,病原体又可随其粪便或反吐的液滴排出体外,从而再度污染新宿主及其食物。即卫生害虫的形态结构和生活习性导致了它们具有机械性传播的本能。

据报道,1只家蝇的体外可以粘附50万~80万个细菌,体内又可携带60多种不同的细菌,细菌数可达4千万~7千万多个。1只家蝇在10 h内排泄粪便9~40次。所以,蝇是霍乱、伤寒、副伤寒、细菌性痢疾、阿米巴痢疾、急性胃肠炎、肺结核、脊髓灰质炎、沙眼、结膜炎、细菌性溃疡、疖疮等,以及蛔虫、蛲虫等寄生虫病的重要病媒动物。

卫生害虫通过机械性传播方式散播的病原体包括病毒、螺旋体、细菌、原虫等各个类群。这种传播方式不涉及病原体在虫体内的发育或繁殖的生物学过程,是一种非特异性传播,其重要性远不如生物性传播。

2.生物性传播  这是卫生害虫传播病原体最为重要的方式。病原体在卫生害虫体内具有发育或/与繁殖的生物学过程之特点,以完成其生活史和数量的增加;另一个特点是,在自然界中,一般只有某些种类的卫生害虫才适合于某些病原体的发育或/与繁殖,即具有一定程度的特异性关系。病原体在卫生害虫体内,经历一定的时间,完成其发育或/与繁殖的循环(这个时期称作外潜伏期)之后才有感染力。外潜伏期的长短,随着病原体的特点、害虫种类和生理状态及其周围的环境因素,特别是温度和湿度等而不同。

病原体在卫生害虫体内的发育或/与繁殖方式常因病原体的类别而不同, 可分为以下几类(详见“下篇”):

1)繁殖式传播  病原体在虫体内经过繁殖而数量增多,但在形态上并无明显变化。例如虫媒病毒、虫媒立克次体、虫媒螺旋体和某些虫媒细菌(如鼠疫杆菌)。

2)循环繁殖式传播  病原体寄生于虫体内,须经历发育循环和繁殖两个阶段,它们不仅在形态上出现明显变化,而且在数量上也发生增殖。处于发育过程中的病原体对人或其他脊椎动物并无感染性,它们须待完成发育和繁殖,达到最后阶段才具有传染性。例如疟原虫,在虫媒按蚊体内经过雌、雄配子体受精后成为合子,然后发育为动合子、卵囊,并形成成千上万个子孢子,最后子孢子侵入涎腺,经蚊媒吸血,子孢子才伴随涎液而感染人体,然后在人体内开始进行另一繁殖方式——无性的裂体增殖。

黑热病、非洲锥虫病等,它们的病原体分别是杜氏利什曼原虫、冈比亚锥虫和罗得西亚锥虫,其病媒分别是中华白蛉和舌蝇。随着病原体的不同特点和病媒种类及生理状态的不同,其传播方式虽同属循环繁殖式传播,但其表现形式与疟原虫也不一样(详见下篇)。

3) 循环发育式传播  病原体在此方式中,仅经历不同的发育阶段(期),它们在形态上有明显区别,但不进行繁殖,故在数量上并不增加。病原体在虫媒体内发育的最后阶段才具有传染性。许多绦虫和线虫以昆虫为中间宿主而导致的人、畜动物的寄生虫病隶属于本方式。

例如丝虫是蚊媒传播的一类寄生性线虫。在我国班氏丝虫病的主要媒蚊为淡色库蚊和致倦库蚊。它的幼虫在蚊体发育,成虫在人体寄生和生殖。当上述媒蚊吸入含有传染期微丝蚴的人血时,微丝蚴随血液进入蚊胃,不久脱鞘穿过胃壁,经血腔进入胸肌,其活动减弱,并于数日内缩短变粗,形成腊肠期幼虫,即第一期幼虫。再经数日,幼虫内部组织分化,在消化道、体腔相继出现,经第一次蜕皮,形成较长的第二期幼虫。再经一个时期进行第二次蜕皮,成为第三期幼虫,亦称感染期幼虫。此期活动力强,离开胸肌进入血腔,其中大多数到达蚊喙的下唇。当雌蚊再吸血时,传染期幼虫即可侵入人体。幼虫在蚊体内只发育不增殖。成虫则寄生在人体(终宿主)的淋巴系统、皮下组织、腹腔、胸腔、心血管和心包腔等部位,而危害人体的健康。

4) 经卵或经期(不同发育期)传递式传播  若干病原体不但在吸血节肢动物体内繁殖,而且主要还能侵入雌虫卵巢的胚细胞、卵细胞,经卵或/与经期(不同发育期)传递至子一代或子几代的某期(幼虫)或所有的发育期。这类传递在病原体中常限于虫媒病毒、立克次体和螺旋体,在吸血节肢动物中则广见于蜱类、恙螨类,甚至蚊类、白蛉类等。这种传递方式在流行病学上常称为垂直传递。未完待续)







姜志宽.png


《卫生害虫管理学》推介主编简介


   姜志宽 男,汉族,1953年2月生,江苏省南通市人。1970年12月入伍,1975年7月毕业于复旦大学昆虫学专业。曾任南京军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所长、研究员。兼任全国爱卫会病媒生物控制专家委员会委员、国家卫健委病媒生物控制标准委员会委员、中华预防医学会媒介生物学及控制分会副主任委员兼杀虫药械学组组长、中华预防医学会编辑专业委员会常务委员、中国卫生有害生物防制协会常务理事兼专家委员会委员、中国昆虫学会理事兼医学昆虫专业委员会委员、全国家用卫生杀虫用品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委员、国家农业部农药登记卫生杀虫剂药效试验项目技术负责人、全军媒介生物防控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南京军区医学情报与统计学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南京军区健康管理专业委员会学术顾问、江苏省消毒与媒介生物防制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江苏省昆虫学会副理事长兼医学昆虫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江苏省有害生物防制协会副会长兼专家委员会主任委员、苏州大学出版社南京分社常务副社长、第三军医大学和苏州大学兼职教授、南京医科大学和江西农业大学硕士生导师、《寄生虫与医学昆虫学报》和《中国媒介生物学及控制杂志》编委、《医学动物防制》杂志副主编、《中华卫生杀虫药械》杂志主编等职。

长期从事病媒生物防制研究,获军队和部省级科技进步奖28项,其中二等奖12项,获国家发明专利9项。发表论文150余篇。主编和参与主编出版了《卫生害虫管理学》、《啮齿动物学》、《卫生杀虫药械学研究与应用》、《有害生物管理手册》、《蟑螂防治实用手册》、《有害生物防制及趣谈昆虫》、《医学生物学及控制中文文献索引》、《病媒防控论文英文摘要编写》、《实用英汉疾控医学辞典》、《卫生杀虫剂应用技术》、《有害生物治理》、《消毒杀虫灭鼠技术》、《重要疾病和医学动物防治指南》、《环境有害生物防治》和《空港有害生物治理指南》等19部。制定了《病媒生物化学防治技术指南 滞留喷洒》等国标。编译出版了《最新杜克家庭医疗健康百科全书》和《家庭医学百科全书》。创办《中华卫生杀虫药械》杂志。

1991年被评为南京军区优秀中青年科技干部;1995年获南京军区科技英才奖;1999年、2004年和2014年被中华预防医学会表彰为先进科技工作者;2000年被南京军区联勤部表彰为基层卫生工作先进个人;2002年获全军预防医学奖励基金;2006年获南京军区“十五”全区后勤重大科技成果奖;2010年被总后卫生部表彰为第三届全军优秀医学编辑工作者;2015年获中国健康促进教育与教育协会金牛奖;先后荣立三等功6次;1993年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



返回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