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公益科普> 科普知识> 蚊子
蚊子
【好书荐读】姜志宽:蚊、蝇等昆虫无“产卵器”,只有“伪产卵管”?
来源:未知   时间:2021-04-29     分享:

姜教授书封面.jpg


四、腹部


腹部(abdomen)是昆虫的第三体段,通常呈长筒形或椭圆形,一般由11节组成,但也有较少腹节种类,每节由节膜连接,能够伸展。腹部的最后2~4节变为尾器(terminalia),即雌性或雄性的外生殖器,因此腹节的数目通常不能查见ll节。雄性第9节特化为外生殖器附肢,包括抱器(clasper)、阳茎(aedeagus)、阳端鞘(pems sheath);雌性则形成产卵器。第10 节通常为肛节,肛门开口于第10节末端;第11节已近废退。昆虫的外生殖器,是昆虫分类的重要根据,尤其是雄性外生殖器,在分类上更为重要。除最后数节变为外生殖器外,其余腹节的形状基本类似。每一腹节的背面有一块背板或背片(tergite),腹面有一块腹板或腹片(sternite),背片及腹片的两侧有侧板或侧片(pleurite)或侧膜相连接,通常侧片为膜状,以利于昆虫饱食或孕妊的伸缩。肛门上有一三角形的骨片称肛上板(epiproct)。在肛门两侧也有两块骨片,称为肛侧板(paraproct)。


腹部各节间着生有很发达的节间膜和侧膜。腹节可以借此节间膜和侧膜互相套叠,后一腹节的前缘常套入前一腹节的后缘内,故此腹节可以伸缩、扭曲并可膨大和缩小。对昆虫的呼吸、蜕皮、羽化、交配、产卵等活动有帮助。有些昆虫节间膜韧性较大,因此腹节可作较大地扩展和延伸。如蝗虫在产卵时,腹部可延长几倍,借以插入深土。


外生殖器(external genitalia),雌虫的第8节和第9腹节着生有产卵的结构,称产卵器。蚊、蝇等许多类群昆虫,无产卵瓣形成的产卵器,产卵由腹部末端来执行。它们的腹部末端数节(通常在第6腹节以后)相互套叠呈管状,平时藏于体内,在产卵时伸出体外,而且可以伸得很长,将卵产在缝隙、物体表面或凹陷的地方。这种构造称做伪产卵管(ovipositor)。还有一些低等的种类,也没有特化的产卵器,卵是通过两条侧输卵管在第7节腹板后的膜上形成的一对产卵孔产出的。昆虫产卵习性不同,产卵器的形状也各式各样,也可作为昆虫的分类依据(图2-8)。



1.jpg


雄虫的外生殖器为交配器,着生在第九腹节上,通常隐藏于体内,交配时始伸出体外,主要包括阳具和抱握器两部分。阳具一般为锥状构造,包括呈管状的阳茎和比较膨大的阳茎基。阳茎是第9腹节体壁的突起物,一般呈管状或锥状,在不同类群的昆虫中,其形态、分化部分和套叠方式变化很大。有的还具有剌、片、突起等不同的附属构造。交配时,在肌肉活动和血液的压力下,阳茎伸出体外,直至深插至雌体的交配囊内将精子输入交配囊。阳茎基部两侧有时着生1对阳茎侧叶(paramere)。抱握器(clasper)是第九腹节侧缘的1对附肢,通常呈叶状、钩状、弯臂状等,形状变化较大,在交配时用以抱握雌体。半翅目、双翅目、鳞翅目等昆虫都具有抱握器。直翅目、蜚蠊目、螳螂目昆虫,它们的雄性外生殖器只有阳具及其衍生构造,没有抱握器。阳茎及抱握器的形状和构造在各类昆虫中变化很大,不同种昆虫可通过外生殖器形态差异来实现种间隔离,保证只有同种个体才能交配。在双翅目蚊科抱握器可分为基节、指节和爪节因而常作为分类的重要特征(图2-9)。


昆虫雄性尾器是种类鉴定的重要特征,特别是近缘种类的鉴定,多数医学蝇类尤其是麻蝇科种类,离开雄性外生殖器几乎无法区别(图2-10)。


2.jpg

 

(未完待续)

 

 






姜志宽.png


《卫生害虫管理学》推介主编简介


   姜志宽 男,汉族,1953年2月生,江苏省南通市人。1970年12月入伍,1975年7月毕业于复旦大学昆虫学专业。曾任南京军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所长、研究员。兼任全国爱卫会病媒生物控制专家委员会委员、国家卫健委病媒生物控制标准委员会委员、中华预防医学会媒介生物学及控制分会副主任委员兼杀虫药械学组组长、中华预防医学会编辑专业委员会常务委员、中国卫生有害生物防制协会常务理事兼专家委员会委员、中国昆虫学会理事兼医学昆虫专业委员会委员、全国家用卫生杀虫用品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委员、国家农业部农药登记卫生杀虫剂药效试验项目技术负责人、全军媒介生物防控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南京军区医学情报与统计学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南京军区健康管理专业委员会学术顾问、江苏省消毒与媒介生物防制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江苏省昆虫学会副理事长兼医学昆虫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江苏省有害生物防制协会副会长兼专家委员会主任委员、苏州大学出版社南京分社常务副社长、第三军医大学和苏州大学兼职教授、南京医科大学和江西农业大学硕士生导师、《寄生虫与医学昆虫学报》和《中国媒介生物学及控制杂志》编委、《医学动物防制》杂志副主编、《中华卫生杀虫药械》杂志主编等职。

长期从事病媒生物防制研究,获军队和部省级科技进步奖28项,其中二等奖12项,获国家发明专利9项。发表论文150余篇。主编和参与主编出版了《卫生害虫管理学》、《啮齿动物学》、《卫生杀虫药械学研究与应用》、《有害生物管理手册》、《蟑螂防治实用手册》、《有害生物防制及趣谈昆虫》、《医学生物学及控制中文文献索引》、《病媒防控论文英文摘要编写》、《实用英汉疾控医学辞典》、《卫生杀虫剂应用技术》、《有害生物治理》、《消毒杀虫灭鼠技术》、《重要疾病和医学动物防治指南》、《环境有害生物防治》和《空港有害生物治理指南》等19部。制定了《病媒生物化学防治技术指南 滞留喷洒》等国标。编译出版了《最新杜克家庭医疗健康百科全书》和《家庭医学百科全书》。创办《中华卫生杀虫药械》杂志。

1991年被评为南京军区优秀中青年科技干部;1995年获南京军区科技英才奖;1999年、2004年和2014年被中华预防医学会表彰为先进科技工作者;2000年被南京军区联勤部表彰为基层卫生工作先进个人;2002年获全军预防医学奖励基金;2006年获南京军区“十五”全区后勤重大科技成果奖;2010年被总后卫生部表彰为第三届全军优秀医学编辑工作者;2015年获中国健康促进教育与教育协会金牛奖;先后荣立三等功6次;1993年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


返回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