总95期(2022年2月刊)
【好书荐读】姜志宽:昆虫的神经系统支配着一切生命活动
来源:《中国有害生物防制》   时间:2022-02-24     分享:


  姜教授书封面.jpg


 (五) 神经系统和感觉器官

 

昆虫的神经系统来源于外胚层,支配着昆虫的一切生命活动。它一方面通过感觉器官(sense organ)感受各种外界环境因素,如温度、湿度、光照等的刺激;另一方面还可通过神经系统的调节,支配各器官对这些刺激发生反应,以协调昆虫的生命活动。

 

昆虫的神经系统系由许多神经细胞及其发出的神经所组成,每个神经细胞及其分支称神经元(neuron)。按细胞外突着生的形式,神经元可分为单极神经元、双极神经元和多极神经元;按神经元的作用,可分为感觉神经元、运动神经元和联络神经元;按解剖结构,可分为中枢神经系统(central nervous system)、交感神经系统(sympathetic nervous system)和周缘神经系统(peripheral  nervous system)。

 

昆虫必须依靠其身体的感觉器官才能接收外界环境条件的刺激,通过神经与反应器联系,然后才能做出适当的反应。昆虫的感觉器官是由真皮细胞在适当部位特化成与感觉神经元相连的专门负责接受刺激的特殊器官,几乎遍布身体的各部位。

昆虫的感觉器官,根据其功能,主要分为4类:感触器、听觉器、化感器和视觉器。

 

(六)分泌系统

 

昆虫的外激素(pheromone)又称信息激素,是由昆虫体表特化的腺体分泌到体外,并能影响同种其他个体的行为、发育和生殖等的一些化学物质。昆虫的主要外激素有:性外激素(sex pheromone)、性抑制外激素(sex inhibitory pheromone)、聚集外激素(aggregation pheromone)、踪迹外激素(trail pheromone)和告警外激素(alarm pheromone)等。当今,已运用性外激素的研究,开发了引诱剂、杀虫剂的研制,如诱灭蟑螂的毒力岛制剂。

 

(七)生殖系统

 

大多数昆虫雌雄异体,以两性生殖方式繁殖后代。昆虫的生殖系统(reproductive system)极为发达,是一产生精子或卵子、进行交配、繁殖种族的器官。生殖系统一般位于消化道背面或两侧,大都为两侧对称,生殖孔多开口于腹部末端。其中雄性生殖系统则开口在第9腹节腹板上或其后方。雌性生殖系统开口于第8或第9腹节腹板后方。



1.jpg

 

1.雌性生殖系统

 

雌性生殖器官包括l对起源于中胚层的卵巢(ovary)和与卵巢相连的l对侧输卵管(oviductus lateralis),后者通入一条由体壁内陷而成的(即起源于外胚层的)中输卵管(oviductus communis)。中输卵管后面连着阴道(vagina),末端开口于雌性生殖孔(gonopore)。除此以外,还包括连接着中输卵管的交配囊(bursa copulatrix),以及接受和储藏精子的受精囊(spermatheca)和l对附腺(accessory gland),这些部分也来源于外胚层(图2—13)。


2.jpg

 

2.雄性生殖系统

 

雄性生殖器官包括起源于中胚层的l对精巢或睾丸(testes),两条输精管(vas deferens)及由外胚层细胞形成的射精管(ejaculatory duct),还有一些附属结构,如雄性附腺,输精管与射精管相连,后者开口于阳茎(aedeagus),通于体外,在输精管的基部膨大成一个贮精囊(seminal vesicle)。此外,在射精管的前端或输精管的基部常有若干来源于外胚层的附腺(accessory gand)(图2-14)。

 

(未完待续)

 






姜志宽.png


《卫生害虫管理学》推介主编简介


   姜志宽 男,汉族,1953年2月生,江苏省南通市人。1970年12月入伍,1975年7月毕业于复旦大学昆虫学专业。曾任南京军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所长、研究员。兼任全国爱卫会病媒生物控制专家委员会委员、国家卫健委病媒生物控制标准委员会委员、中华预防医学会媒介生物学及控制分会副主任委员兼杀虫药械学组组长、中华预防医学会编辑专业委员会常务委员、中国卫生有害生物防制协会常务理事兼专家委员会委员、中国昆虫学会理事兼医学昆虫专业委员会委员、全国家用卫生杀虫用品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委员、国家农业部农药登记卫生杀虫剂药效试验项目技术负责人、全军媒介生物防控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南京军区医学情报与统计学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南京军区健康管理专业委员会学术顾问、江苏省消毒与媒介生物防制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江苏省昆虫学会副理事长兼医学昆虫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江苏省有害生物防制协会副会长兼专家委员会主任委员、苏州大学出版社南京分社常务副社长、第三军医大学和苏州大学兼职教授、南京医科大学和江西农业大学硕士生导师、《寄生虫与医学昆虫学报》和《中国媒介生物学及控制杂志》编委、《医学动物防制》杂志副主编、《中华卫生杀虫药械》杂志主编等职。

长期从事病媒生物防制研究,获军队和部省级科技进步奖28项,其中二等奖12项,获国家发明专利9项。发表论文150余篇。主编和参与主编出版了《卫生害虫管理学》、《啮齿动物学》、《卫生杀虫药械学研究与应用》、《有害生物管理手册》、《蟑螂防治实用手册》、《有害生物防制及趣谈昆虫》、《医学生物学及控制中文文献索引》、《病媒防控论文英文摘要编写》、《实用英汉疾控医学辞典》、《卫生杀虫剂应用技术》、《有害生物治理》、《消毒杀虫灭鼠技术》、《重要疾病和医学动物防治指南》、《环境有害生物防治》和《空港有害生物治理指南》等19部。制定了《病媒生物化学防治技术指南 滞留喷洒》等国标。编译出版了《最新杜克家庭医疗健康百科全书》和《家庭医学百科全书》。创办《中华卫生杀虫药械》杂志。

1991年被评为南京军区优秀中青年科技干部;1995年获南京军区科技英才奖;1999年、2004年和2014年被中华预防医学会表彰为先进科技工作者;2000年被南京军区联勤部表彰为基层卫生工作先进个人;2002年获全军预防医学奖励基金;2006年获南京军区“十五”全区后勤重大科技成果奖;2010年被总后卫生部表彰为第三届全军优秀医学编辑工作者;2015年获中国健康促进教育与教育协会金牛奖;先后荣立三等功6次;1993年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



返回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