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臭虫识别
臭虫
椿象
臭虫又称床虱、壁虱,属于节肢动物门、昆虫纲、半翅目、臭虫科、臭虫属。不完全变态的小型昆虫。生活史分卵、若虫、成虫三个阶段。根据报道全世界有臭虫74种,但绝大多数寄生于蝙蝠和鸟,仅两种与人类有关。分别为:温带臭虫、热带臭虫。
1.1 形态特征及识别要点
臭虫体呈扁平卵形,红褐色;身体分头、胸、腹;刺吸式口器;翅退化。成虫:前胸背板大且明显,头部正好嵌在前胸前缘形成的凹陷中;翅退化,仅留一对板状的前翅垫。腹面第2,3对足基部之间有一对臭腺。若虫:形态与成虫相似。主要区别在于若虫体较小,颜色浅,随龄期体型增加而体色加深;无翅基;胸部中央有蜕皮缝线;生殖器未成熟;腹部第3-5节后院中央各有1宽大的臭腺孔,有时可见馒头形的臭囊。
臭虫产卵于栖息场所。卵为黄白色,长圆形,卵壳有网状纹,前端有盖,卵期因温度而异,一般7-10天孵化出若虫。若虫分为五个龄期,形似成虫,只是体小而色白,体内生殖器官尚未成熟,缺翅基,蜕皮5次后变为成虫。成虫的寿命一年左右在适宜温度时,由卵发育至成虫约需1-2个月。
温带臭虫:遍布全国,主要分布在长江以北。一般来说多分布在北纬30度以北。为我国的最主要的危害种类。被叮咬后瘙痒难忍,红肿数日不退,可引发荨麻疹。有资料报道可以携带40多种病原体。
热带臭虫:分布在北纬30度以南,在我国仅在长江以南部分区域的广东、海南、广西、福建、台湾等地分布。可引发贫血、失眠、神经衰弱以及过敏。
1.2 臭虫的生态习性
臭虫的活动呈负的向光性和正的趋触性。夜间活动,白天隐藏在缝隙之间。臭虫夜间寻觅宿主的活动正好与宿主的静息睡眠相适应,活动高峰出现在黎明之前。这种节律在外界的持续光照或黑暗的干扰下也不易被颠倒。臭虫不仅在平面爬行,也可在粗糙的垂直表面、天花板攀爬,甚至可以倒爬或侧爬。温度15-38度活动随温度升高而活动增强。臭虫一般群居生活,白天藏匿,夜晚出来吸人血。臭虫生活在人居室或交通工具中各种物件的缝隙中,如棕棚、床架、画镜线、板墙缝隙、桌椅、沙发等人经常使用物件的壁缝中。在适宜藏匿场所常发现有大批臭虫聚集生活,严重侵害场所能闻到臭虫的臭味,能发现臭虫蜕皮、尸体、粪便、卵,被人打死吸血后臭虫的血迹和残肢。
1.3 臭虫的生活习性
1.3.1 栖息习性
臭虫的扁平体型适应于栖息在狭窄的缝隙中,有利于在宿主的栖息睡眠场所隐藏和吸血,亦有利于躲避捕食性天敌。臭虫有群栖习性,其成虫、若虫和卵常在床板、褥垫和墙缝中大量聚集。在卫生条件较差的交通工具及公共场所的座椅缝隙中也可发现。在其聚居的缝隙附近常有许多黑色或黄白色的粪迹,这是臭虫孳生的重要标志。沾染臭虫的家具、行李和交通工具往往成为臭虫扩散的主要途径。
栖息场所:床架、帐顶四角、墙壁、天花板、被褥、床垫、床席、墙纸、沙发等缝隙处。栖息处多有臭虫痕迹等。
1.3.2 活动规律 臭虫喜群居,怕强光,因此臭虫多在夜间活动觅食,但白天也可以吸血,臭虫活动敏捷,每分钟可爬行约1-1.25米。有声或震动即隐藏或停止吸血。
1.3.3 吸血习性 食性单一,吸血。雌、雄成虫和若虫均吸血以获得营养。吸血时间多在夜间。臭虫的低龄若虫吸血活动最为积极,饱血时间也短,接触宿主后几分钟内就能饱血离开。若虫每次吸血6-9分钟,成虫每次吸血大约持续10-15分钟,其吸血时一般不呆在皮肤上面,而是停留在紧贴皮肤的被褥、家具、衣服等上面。两次时间间隔,24-48h。吸血量可超过自身体重的1-2倍,甚至4-5倍。臭虫吸血对宿主动物没有严格的选择性。鸟类、鼠类、猪牛羊等动物都可以成为臭虫的血源动物。
1.3.4 耐性 在温度较低、湿度较大的环境里,臭虫成虫能耐饿6-7个月,甚至可达1年以上;若虫可耐饥饿2个月左右。
1.3.5 聚集性 臭虫喜群居,主要栖息在室内的床架、帐顶四角、墙壁、天花板、被褥、床垫、箱柜等缝隙处,在其栖息处常可观察到明显的棕褐色粪迹,还会有臭虫特有的臭味。
1.3.6 扩散 臭虫的扩散方式有2种:主动扩散和被动扩散。主动扩散是臭虫通过爬行扩散到新的地点;被动扩散是臭虫随被侵染的物品等扩散到新的地点。
1.3.6 季节消长
季节消长:最适温度28-35℃,湿度55-60%。温带臭虫一般5月开始,8月高峰,10月减少,冬季停止。5-8月活跃。但现在在北方有暖气环境下季节消长不明显。
2 臭虫的侵害调查
2.1 调查指征 指征主要包括:臭虫的尸体、蜕皮、卵、粪迹、臭虫血迹,残肢、活臭虫等。甚至臭虫的气(臭)味,被人打死吸血后臭虫的血迹。
2.2 调查场所 调查、监测的重点场所主要包括建筑工地(厂矿)宿舍、敬老托幼机构、学生宿舍、宾馆酒店、居民区等人居睡卧环境,以及火车站、卧铺列车、长途卧铺客运汽车等交通工具。
2.3 方法选择及注意事项 由于臭虫昼伏夜出,以及趋触的习性,要监测臭虫的侵害难度较大。为了在其夜间活动的时候捕捉到活动的臭虫,可以使用粘捕法。同时,由于臭虫侵害场所往往有臭虫排出的血便痕迹,所以,也可以根据血便的有无进行判断,即目测法。
2.4 调查时间 在人居适宜的温暖场所,一年四季均可发生臭虫叮咬事件,尤以温暖季节为甚。区域性(单位)的臭虫危害普查时间,应选在夏季臭虫活动高峰季节进行,臭虫叮咬场所的密度监测时间,应以工作实际需求适时开展。
2.5 调查方法
2.5.1 目测法
2.5.1.1 适用场所 常用于确有臭虫孳生的具体居民住宅、单位、交通工具所开展的臭虫侵害场所密度调查,目的在于查清臭虫侵害场所的侵害程度。
2.5.1.2 监测器具 手电筒,放大镜,镊子,解剖针等针类物件,自封袋或带盖小瓶。
2.5.1.3 操作方法 在监测房间内选择臭虫栖息活动的场所,如床板、床垫(包括其上的孔、洞、缝)、床架、床头、 抽屉等缝隙和家具连接处、沙发以及沙发和床周围的家具、孔隙。用手电筒照明,借助放大镜、镊子、 解剖针等工具,采取直接目测、敲击等检查方式,检查并记录每个场所捕获到的臭虫数量和查到的臭虫指征。检查区域不足15 m2的单独房间按1间计算,大于15m2的房间按15m2为1间折算。
2.5.2 粘捕法
2.5.2.1 适用场所 常用于对疑似有臭虫侵害的街区、单位、交通工具,或因其它需要所开展的臭虫危害的抽样调查,目的在于查清上述区域是否存在臭虫危害。
2.5.2.2 监测器具 粘虫(蟑)纸:胶面规格为170 mmX100 mm。
2.5.2.3 操作步骤 监测时间段,监测房间内宜有人员正常居住,将臭虫粘纸放置于臭虫经常栖息活动的场所,如床、沙发、家具周围等处,床和沙发应在与地面接触的四个角均放置粘虫纸,每个房间粘虫纸的放置数量根 据房间内的家具摆放具体选择。臭虫粘纸放置7d。记录捕获臭虫种类及数量。
2.5.3 问寻法
2.5.4 敲击震荡法
3.臭虫的防制
近年来,几乎绝迹的的臭虫呈“死灰复燃”的趋势。在工厂宿舍、学校宿舍、酒店、宾馆、列车卧铺等场所屡屡出现臭虫危害,给人们的正常生活造成了严重困扰,甚至影响到身心健康。也成为我们专业有害生物防制机构一个新的工作领域。由于臭虫比较少见,不仅普通百姓不认识它,不了解它,即使很多专业杀虫公司的员工对此也感觉比较陌生,甚至束手无策。下面我们就结合实际介绍一些防制经验。
3.1 物理防治
3.1.1 原理
人工捕杀:敲击床架和床板,用长铁丝对钢管床和床板的缝隙进行挑捅,将臭虫和虫卵震落或挑出,予以杀灭;高温灭杀:高温烧烫洗、蒸汽烫熨喷灌卧具如:被套、床单、枕套和蚊帐也是好的方法。太阳曝晒:也有一定的效果。对卵:使用热水烫或蒸汽喷射床板、墙壁等场所可以起到杀灭卵的作用。对若虫:使用热水烫或蒸汽喷射床板、墙壁等场所可以起到杀灭作用。对成虫:使用热水烫或蒸汽喷射床板、墙壁等场所可以起到杀灭作用。
3.1.1.1 清洁。由于臭虫白天都栖息在床板、床垫的各种缝隙中,常规的清洁工作可能很难清除。强力吸尘器,可以将被褥、床垫和床板缝隙中各种虫期的臭虫及卵都清理干净,从而降低臭虫密度和侵害率,可以比较安全的达到控制臭虫的目的。
3.1.1.2 高温蒸汽。对于一些墙面装修形成的缝隙中的臭虫,在使用吸尘器进行处理的同时,如果条件允许,可以使用高温水蒸汽(挂烫机或专业的蒸汽发生器)进行处理。
3.1.1.3 曝晒。对于室内一些木制座椅、床板等,可以利用太阳曝晒,清除缝隙中的各个虫期的臭虫。对于一些床上用品,也可以利用这个办法进行处理。但曝晒的局限就是受天气影响,不是随时都可以开展。
3.1.1.4 物理隔绝。用物理方法将有危害的物品密封一段时间或冷热处理后后继续使用。从而隔绝床垫中的臭虫从而将它们杀死。
3.1.2 方法
3.1.2.1 吸尘器清洁 吸尘器在清理各种碎屑的同时,也可以清除各种缝隙中的细小害虫,如臭虫、螨虫等,不失为一种高效的害虫控制手段。在控制臭虫时,可以根据不同材质的器具选择不同的吸头,从而达到更强劲的负压效果。用于清洁害虫的除尘器最好选择使用尘袋的类型。因为尘袋的密闭性更好,在完成清洁工作后,可以将尘袋取下后置于自封袋中,用烤箱烘烤后杀死臭虫等害虫。
3.1.2.2 高温蒸汽 高温蒸汽具有很强的渗透性,可以杀死深层缝隙中的臭虫。在进行蒸汽熏蒸前,需要确认处理的相关材料是否能够承受高温蒸汽的处理,如有些用乳胶处理的材料可能会有开胶的可能。同时,可以选择产生高温干热蒸汽的蒸汽清洗机,这样就不会在处理的物品中留下太多的水蒸汽。在使用蒸汽进行处理时,需要保证处理后被处理物体表面温度达到80℃左右,可以用红外线测温器进行检测,以便达到更好的控制效果。
3.1.2.3 曝晒 一些木制家具、床架和床上用品等可以通过曝晒等方式去除其中孳生的臭虫,并通过曝晒造成的高温杀死其中的卵。曝晒的时间最好是夏天的午后。一定要选择地表温度较高时,能更好的达到控制的效果。
3.1.2.4 隔绝 一些暂时不用的衣物、床上用品,可以用大的塑料袋或整理箱进行收纳,避免被臭虫污染。大型的床垫则可以用新的床垫套进行密封处理后继续使用,关键注意密封后时间、冷、热等的处理,不仅隔绝床垫中的臭虫还要将它们杀死。
3.2 化学防制
一旦臭虫建立了种群,使用物理方法是很难达到清除的目的,此时需要结合使用化学方法进行杀灭。在化学处理时要选择合适的药品,剂型及施药方式。针对有人居住的环境,使用化学药物直接喷射臭虫虫体或臭虫繁殖产卵的地方,快速杀灭臭虫。
在化学防制中对臭虫常采用的施药方式以滞留喷洒和涂刷为主。对人员已搬出的空宿舍,进行全面滞留喷洒孳生栖息场所,达到长效防控的目的。在不适宜用液体制剂的场所(如插座)可直接施用粉剂处理。床板和墙壁缝隙。还可以在孳生栖息场所直接涂抹的方式。
3.2.1 滞留喷洒技术
3.2.1.1 安全保证 对于臭虫控制而言,精准的滞留喷洒能够减少药物对室内床上用品、家具表面的污染,减少人因与药物接触而造成的中毒等伤害。
3.2.1.2 处理的场所、物品 在喷药前,需要确定适宜采用滞留喷洒的场所物品。对于臭虫来说栖息场所中,对于床板和床架、墙面等大面积的平面,可以进行滞留喷洒,而床垫、沙发等家具的织物表面则不适用滞留喷洒。
3.2.1.3 精准的药量 在实施滞留喷洒时,需要根据不同物体表面,不同材质精准施药、合理施药。对于各种缝隙,则最好使用线性喷药的方式进行精准的施药,确保药物能够深入到缝隙内部,所有的臭虫孳生环境都有足够剂量的药剂。
3.2.1.4 施药的频次 同时确定科学的施药周期,防止遗留的虫卵孵出下一代虫体后造成虫害的复发。因此在第一次施药后的半个月或一个月之后,要进行第二次喷药,将上次没有杀死或新孵化的新一代虫体予以控制。
3.2.2 药物涂抹 相对于药剂的滞留喷洒,用药物在臭虫孳生活动场所进行涂抹,能够更加准确地在出现臭虫孳生的场所进行用药,更好地控制可能存在的药物污染,减少药物对人的毒副作用。在使用药物涂抹方法防治臭虫时一定要准确,包括药剂的剂量和施药点位。
3.3 环境治理
壁虱凡勤洁之家鲜有之,稍有不洁即生之《本草纲目》
搞好环境卫生,提高环境质量,清除臭虫孳生场所,养成好的卫生习惯在防治臭虫中也很重要。如整顿室内卫生,清除杂物,对床板、墙壁、棕棚等容易孳生臭虫要经常清理。发现有臭虫的缝隙,处理灭虫之后堵嵌。有臭虫孳生的墙纸必须撕下烧掉。经常晒洗衣物,封堵墙面、地面的缝隙,清理房间里的纸箱、鞋盒等杂物等,养成好的卫生习惯。勤于检查,特别是外出回来后,检查随身携带物品有无夹带臭虫等有害生物。
4.效果评价
常用的评价参数有:密度下降率和侵害下降率。在评价臭虫控制效果的过程中,用密度下降率和侵害下降率来体现不一样的趋势,这样能够更好的评价防制工作的效果。密度下降率比较直接的判断和评价臭虫控制的效果,可以对前一阶段防制效果进行评判。侵害率的变化常用来评估臭虫危害是否有扩散的趋势,从另外一个角度判断评估防制效果,从而得到更好的评估结果,对后续的防制工作更具指导意义。
4.1 注意事项
密度下降率:密度下降率是控制前后的密度比较即控制前臭虫密度减去控制后臭虫密度的值与控制前密度值的百分数比值。通过比较控制前后的臭虫两次密度的变化情况,来判断和评价臭虫控制的效果。
侵害下降率:侵害下降率的原理与密度下降率一样。控制前臭虫侵害率减去控制后臭虫侵害率的值与控制前侵害率的百分数比值,就是侵害下降率。
臭虫防制效果的评估一般以密度下降率来体现。对评价前期防制的总结直观。侵害率评估臭虫危害范围,侵害率的变化是从另外一个角度判断评估防制效果。两者结合可以对防制的结果得到更全面判定。而且侵害率对后续的防制工作更具指导意义。
4.2 技术要求
4.2.1 选点 在开展控制效果评估,要参考控制前的密度调查的记录,选择一半前期进行过调查的房间或区域,再随机选择一半前期没有进行过调查的房间或区域,组成控制效果评估的调查区域。以这种要求进行选点,能够更客观地反映控制效果,避免在效果评估过程中,只选择调查过的房间进行再次调查可能出现人为因素干扰调查结果。
4.2.2 调查 调查方法应该与前期调查工作的方法保持一致,并填写一样的密度调查表并进行同样的数据分析和汇总。
4.2.3 灭效评估 臭虫控制的效果可以从两个方面进行评估。一是密度下降率,即从臭虫的数量上体现控制的效果;二是侵害下降率,即从臭虫危害的面积上体现控制效果。密度下降率是计算粘虫纸上捕获臭虫的数量的变化,侵害下降率是计算阳性房间的数量变化。原则上通过综合防制,两个下降率的变化是一致的,都呈下降趋势的。但如果控制过程中有些房间存在措施上的不足,则可能出现侵害率上升的情况。因此同时利用密度下降率和侵害下降率来评估控制效果更为全面可靠。
中国卫生有害生物防制协会专家 程璟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