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公益科普> 科普知识> 其他
其他
蜈蚣的传说
来源:本站原创   时间:2018-01-23     分享:

  小时候在北方生活时,常听人提及蜈蚣,但当地的蜈蚣也只是那寸把长的小多足虫而已,对其没有什么特别的感触。虽然,传说中的蜈蚣有些神奇,但毕竟离我们的现实甚远。当我在云南西双版纳的热带丛林中第一次见到尺把长的鲜红大蜈蚣时,感到了震撼。

 

    后来就对那鲜红的大蜈蚣也习以为常了,路边常见其穿梭。

 

    有一次,同事捉了只大蜈蚣回来,几个人用了好几把医用大镊子才费劲地将之塞入一大瓶中。倒入酒精,蜈蚣口里涌出一股股的毒液……整瓶酒浊了。

 

    网上搜索,原来还有更大的蜈蚣,特别是见到了蜈蚣吃老鼠的视频,更加令人震撼。蜈蚣真的有些神奇了……

 

神奇蜈蚣

 

    不知为什么,人们常常会梦到蜈蚣。搜索网页就会发现通篇都是梦见蜈蚣的解梦咨询。梦见蜈蚣确是好兆头,享大福发大财,且有根有据。我也梦想着有朝一日与蜈蚣见见面,以了财运。

 

    在传统的神话中,蜈蚣却基本上都被妖魔化了。

 

    湖南张家界有“蜈蚣岩”的传说。从天门山的北麓上天门山,途中有一块巨大的岩石,上面留有三条两米多长的钻槽,那块巨石就是蜈蚣岩。传说曾有蜈蚣精在此妖惑村民,被勇敢的小石匠制伏。

 

    南方网讯介绍的广东韶山八景之一的“塔岭晴霞”。传说塔岭上的宝塔就是为了镇住塔下的蜈蚣精。相传太乙真人将危害四方的蜈蚣精镇在宝塔之下。人们为了纪念太乙真人祭塔镇妖,在韶峰造“太乙观”。当满天彩霞时,宝塔从水中映出,似全身浸在彩霞中一般,“塔岭晴霞”因此相传下来。

 

    而现实中的蜈蚣却扮演着另外一种神奇。

 

    早在两千多年前的《神农本草经》中已有蜈蚣解蛇毒的记载;晋代葛洪的《抱朴子》中也讲:“末,以治蛇疮。”;明代李时珍称:“惟赤足蜈蚣,最能伏蛇为上药,白芷次之。”同时代的名医缪希雍还说:“蜈蚣善能制蛇,见大蛇便缘上啖其脑。”我国历代医家及民间百姓均有用蜈蚣治疗毒蛇咬伤的经验。

 

    江苏南通的蛇医专家季德胜,有一次为研究一条从未见过的小花蛇的毒性,让它在自己的小臂上咬了一口,当时,被咬的皮肤陡然发黑。虽然两次内服了他原来制成的蛇药,未能控制毒性发展,并头昏目眩,进入半昏迷状态。在这生命的紧急关头,15条蜈蚣挽救了这位蛇王的性命。从此以后,蜈蚣便成了风靡世界的“季德胜蛇药片”的主要成分。

 

    蜈蚣在临床上为熄风止痉的常用药物。《证治准绳》之撮风散治小儿惊风;《圣惠方》的万金散治小儿急惊;《儒门事亲》的蜈蚣散治疗破伤风;《医宗金鉴》蜈蚣星风散治疗口噤咬牙;《世医通变要法》中用蜈蚣治口眼喁斜;《医学衷中参西录》的逐风汤治疗中风抽搐及破伤风后抽掣者;《丹溪心法》与《仁术便览》均以蜈蚣作主药为治癫主方。

 

    据近代河北省盐山县已故名医张锡纯(18601933)在其《医学衷中参西录》中记载蜈蚣有抗癌治癌效果。蚌埠等地分别用含有蜈蚣的“五虎膏”、“二金汤”、“食道癌丸”、“癌04”、“复方蜈蚣散”等内服外用,治疗皮肤、鼻咽、食道、结肠、宫颈癌等八十余例,有效率在50-80%之间。山东潍昌地区人民医院先用蜈蚣治疗胃溃疡恶性变取得了效果,后又发现对乳腺癌、食道癌、肝癌、胃癌都有一定疗效。近年来用蜈蚣制成注射液治疗皮肤癌5例,均获治愈。在抗癌药物的筛选上,蜈蚣应是一味值得重视的药物。

 

    在中国民间,群众中流传着不少蜈蚣单方验方,其中有些的确效果神奇。例如,我国延边地区朝鲜族有将蜈蚣作为补药,可治老年人气血虚弱,肾阳亏损,腰膝冷痛。据日本汉方临床报道,也有用蜈蚣()粉与人参粉混合服用,以增强性欲。

 

    著名虫类药专家朱良春评价:蜈蚣能促进人体的新陈代谢,用蜈蚣粉内服治骨结核时,两周后首先觉饮食增加,面色转红,其损坏组织部分新生肉芽增生,续服之,体重精神均增长,由此证明,蜈蚣尚有增强体质的作用。

 

    最多见有报道的是蜈蚣蛋与蜈蚣油。早在1979年第8期《中医杂志》上,侯氏就介绍了用民间单方蜈蚣蛋治疗急慢性肾炎的经验。1989年第5期《天津中医》就有用蜈蚣治疗病毒性肝炎的案例。

 

    如以活蜈蚣浸入胡麻油中,二十日后收用,即为“蜈蚣油”,民间相传有治愈创伤之效。凡一切毒虫毒兽咬伤作痛者,取涂之,立能止痛消肿。还有用之于中耳炎、疖肿、下肢慢性溃疡等。用治烫火伤。

 

    综合蜈蚣的各项药用价值如下:

 

    1. 败毒抗癌,用于癌瘤积毒。可以用于治疗肝癌、乳腺癌、宫颈癌、卵巢癌、阴颈癌、白血病、胃癌、食管癌、肺癌和鼻咽癌。

 

    2. 息风解痉,用于风症痉痛。治疗中风痉搐和百日痉咳。

 

    3. 退炎治疮,用于炎肿疮疡。治疗骨髓炎和甲沟炎。

 

蜈蚣身世

 

    蜈蚣目是节肢动物门唇足纲多足类动物,在全世界记载的有332620种。中国分布有3530种(亚种)。

 

    国内常见的蜈蚣有少棘蜈蚣、模棘蜈蚣、多棘蜈蚣和哈氏蜈蚣。基本大小都在11-16厘米之间。

 

    在世界各地分布着许多大型的蜈蚣。在中国南部亚热带、热带地区广泛分布的蜈蚣品种,因为全身深红色,蜈蚣在古籍中又名“天龙”,加之体型壮硕,故名“红巨龙”,其体长可以达到20厘米以上;波多黎各巨人蜈蚣身长20-25厘米;亚马逊巨人蜈蚣身长25-30厘米;分布在加拉帕格斯群岛中的圣克鲁斯岛、厄瓜多尔沿海地区、秘鲁南部和库克群岛上的加拉帕格斯巨人蜈蚣身长30-40厘米,最大者可达到44-46厘米。

 

 

 

    蜈蚣喜欢生活在丘陵地带和多沙土地区,白天多潜伏在砖石缝隙、墙脚边和成堆的树叶、杂草、腐木阴暗角落里,夜间出来活动,寻食青虫、蜘蛛、蟑螂等。一般在10月天气转冷时,钻入背风向阳山坡的泥土中,潜伏于离地面约12cm深的土中越冬至次年惊蛰后(三月上旬),随着天气转暖又活动觅食。

 

    蜈蚣的寿命仅有6年,性成熟以后,一般在3-5月份和7-8月份的雨后初晴的清晨进行交配,40天开始产卵,雌蜈蚣把受精卵产生在自己的背上,以便及时孵化。每只雌蜈蚣一次排卵达2-3小时,每次产卵80-150粒。卵表面富有粘液,卵粒互相粘在一起成卵块。孵化期间雌蜈蚣不吃不喝,直到孵化出幼蜈蚣。

 

    蜈蚣是典型的肉食动物,食性广杂,特别喜食各种昆虫,如黄粉虫、蟋蟀、金龟子、白蚁、蝉、蜻蜓、蜘蛛、蝇、蜂以及它们的卵、蛹、幼体等。

 

蜈蚣伤害

 

    蜈蚣第一对脚呈钩状,锐利,钩端有毒腺口,一般称为腭牙、牙爪或毒肢等,能排出毒汁,被蜈蚣咬伤后,其毒腺分泌出大量毒液,顺腭牙的毒腺口注人被咬者皮下而致中毒。

 

    小蜈蚣咬伤,仅在局部发生红肿、疼痛,热带型大蜈蚣咬伤,可致淋巴管炎和组织坏死,有时整个肢体出现紫癫。有的可见头痛、发热、眩晕、恶心、呕吐,甚至膻语、抽搐、昏迷等全身症状。如果被长江流域的红头黑身黄脚蜈蚣咬到手(一般是咬到这个地方),咬伤处会很快产生剧烈疼痛(及时处理伤口一般还是会很痛),一般2个小时内肘关节处,3个小时腋窝处开始剧烈疼痛,4-5小时胸口隐隐作痛,不过不用担心,一般不会导致致命危险。4天过后症状渐渐消失。

 

    《临床皮肤科杂志》报道曾有患者被蜈蚣咬伤而致局限性类丹毒。

 

    《临床误诊误治》中报道一名患者在野外宿营时被蜈蚣咬伤肩部,毒素直接或通过免疫反应损伤心肌而致心肌梗死现象,经及时的救治而脱险。《广东医学》也曾报道一位70岁老人被蜈蚣咬伤后出现心肌梗死现象。

 

    不过,蜈蚣伤人的报道还是极为少见,基本上都是在野外作业或宿营时偶尔被蜈蚣所伤。因此在野外活动时,一定要做好防范措施。

 

应急处理

 

    蜈蚣咬伤后立即用肥皂水清洗伤口,局部应用冷湿敷伤口,亦可用鱼腥草、蒲公英捣烂外敷。或在伤肢上端23厘米处,用布带扎紧,每15分钟放松12分钟,伤口周围可用冰敷,切开伤处皮肤,用抽吸器或拔火罐等吸出毒液,并选用高锰酸钾液、石灰水冲洗伤口。

 

    有全身症状者直速到医院治。

返回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