总91期(2021年6月刊)
【好书荐读】姜志宽:取食汁液的昆虫,消化道的长度超过其身体长度
来源:《中国有害生物防制》   时间:2021-04-21     分享:


 

姜教授书封面.jpg


五、内部器官


昆虫的一切内部器官都位于由体壁所包成的体腔内。昆虫的血液充满在整个体腔内,所以昆虫的体腔也叫做血腔(haemocoele)。昆虫的体腔被结缔组织和肌纤维所形成的隔膜纵向分割成2个或3个小腔,称为血窦。大多数昆虫只在背血管下面有一层背膈(dorsal diaphragm),将体腔分为下方的围脏窦(perivisceral sinus)和上方的背血窦(dorsal sinus)。在有些昆虫中,如蜉蝣目、蜻蜒目、直翅目、双翅目和鳞翅目中的多数昆虫的成虫,在腹部腹板两侧之间还有一层腹膈(ventral diaphragm),其下方称为腹血窦(ventral sinus),由于其中包含了腹神经索,所以又称围神经窦(perineural sinus)。昆虫的消化系统呈管状,纵贯于体腔的中央;排泄器官(马氏管)着生于消化道中、后肠交界处;消化道上方是背血管,是血液循环的动力;呼吸系统位于消化道的两侧及背面和腹面的内脏器官之间;神经系统除脑外,位于消化道下方;分泌器官分散着生在体躯的前、后段;卵巢和睾丸位于腹部消化道的背面,侧输卵管和中输卵管或输精管和射精管位于消化道的腹面。

 

(一)消化系统

 

昆虫的消化系统包括消化道及与消化有关的涎腺、嗉囊等。


1 消化道 消化道(alimentary canal)是一条不对称的管道,从口至肛门, 纵贯于体腔中央,分为前肠、中肠和后肠。前、后肠实际是外胚层的内翻,中肠来自于内胚层,大部分的消化和吸收过程在中肠内进行。消化道的长短变化很大,一般来说,取食汁液的昆虫,消化道常有较多的回旋,长度超过其身体长度,而取食固体食物的昆虫其消化道一般较短,大致与体长相等。

 

1) 前肠(fore-gut)  自口开始,一般分为咽(pharynx)、食管(oesophagus)、嗉囊(crop)和前胃(proventriculus),以伸入中肠前端的贲门瓣与中肠分界。咽位于前肠的最前端,食管是前肠前端的管状部分。嗉囊是连接于食管后下方的一个膨大的囊状物,各种昆虫的嗉囊形状不同,其主要功能是暂时储存食物。前胃形状变化很大,在咀嚼固体食物的昆虫中特别发达,如蟑螂的前胃外壁包围有肌肉层,内壁有6个由内膜特化形成的齿状或板状突起,突起的下方还有前胃垫。前胃的作用除磨碎食物或兼有过滤作用外,还是食物从前肠进入中肠的活瓣。前肠与中肠以贲门瓣为界,其作用是阻止中肠中的食物倒流入前肠,并调节进入中肠的食物量。在横断面上由内向外前肠分为6个层次,即内膜、肠壁细胞层、底膜、纵肌、环肌和围膜。

 

(2) 中肠(mid-gut)  又称胃,一般是一条前后相似的管道。但有些昆虫(如半翅目、鞘翅目)的中肠又常分为3~4个分段。前端与食管或前胃相连,很多昆虫的中肠前端肠壁向外突出,形成2~6个囊状的胃盲囊,但亦有着生在中肠后端的分段上。胃盲囊的功能是增加中肠的分泌和吸收面积,而半翅目昆虫的胃盲囊可成为细菌繁殖的场所。吸收式口器昆虫的中肠一般细而长,某些种类昆虫(如同翅目)的中肠弯曲地盘在体腔内,其前后两端和后肠的前端部分紧密地束缚在一起,包裹一层结缔组织围鞘而形成滤室。滤室的作用是能将食物中不需要的或过多的游离氨基酸、糖分和水分等直接经后肠排出体外。


中肠是食物进行消化作用和吸收营养的主要部位。在组织学上自内向外分为6个层次,围食膜、肠壁细胞层、底膜、环肌、纵肌及围膜。

 

3) 后肠(hind-gut)  是消化道的最后段,前端以着生马氏管处与中肠分界,后端开口于肛门。后肠是由外胚层演化而来,其组织结构基本与前肠相似,但肌肉层的排列不规则。后肠前端,即马氏管(malpighian tube)开口之处有幽门瓣,以控制未被消化的食物排入后肠。后肠可分为3部分:回肠(ileum)、结肠(colon)及直肠(rectum)。大多数昆虫的后肠只具回肠和直肠两部分。回肠和结肠常为一段未特化的简单管道,也称前后肠或小肠。后肠的主要功能是吸收水分,使食物残渣变为干的粪粒,自肛门排除(图2-11)。 


1.jpg

(未完待续)

 

 






姜志宽.png


《卫生害虫管理学》推介主编简介


   姜志宽 男,汉族,1953年2月生,江苏省南通市人。1970年12月入伍,1975年7月毕业于复旦大学昆虫学专业。曾任南京军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所长、研究员。兼任全国爱卫会病媒生物控制专家委员会委员、国家卫健委病媒生物控制标准委员会委员、中华预防医学会媒介生物学及控制分会副主任委员兼杀虫药械学组组长、中华预防医学会编辑专业委员会常务委员、中国卫生有害生物防制协会常务理事兼专家委员会委员、中国昆虫学会理事兼医学昆虫专业委员会委员、全国家用卫生杀虫用品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委员、国家农业部农药登记卫生杀虫剂药效试验项目技术负责人、全军媒介生物防控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南京军区医学情报与统计学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南京军区健康管理专业委员会学术顾问、江苏省消毒与媒介生物防制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江苏省昆虫学会副理事长兼医学昆虫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江苏省有害生物防制协会副会长兼专家委员会主任委员、苏州大学出版社南京分社常务副社长、第三军医大学和苏州大学兼职教授、南京医科大学和江西农业大学硕士生导师、《寄生虫与医学昆虫学报》和《中国媒介生物学及控制杂志》编委、《医学动物防制》杂志副主编、《中华卫生杀虫药械》杂志主编等职。

长期从事病媒生物防制研究,获军队和部省级科技进步奖28项,其中二等奖12项,获国家发明专利9项。发表论文150余篇。主编和参与主编出版了《卫生害虫管理学》、《啮齿动物学》、《卫生杀虫药械学研究与应用》、《有害生物管理手册》、《蟑螂防治实用手册》、《有害生物防制及趣谈昆虫》、《医学生物学及控制中文文献索引》、《病媒防控论文英文摘要编写》、《实用英汉疾控医学辞典》、《卫生杀虫剂应用技术》、《有害生物治理》、《消毒杀虫灭鼠技术》、《重要疾病和医学动物防治指南》、《环境有害生物防治》和《空港有害生物治理指南》等19部。制定了《病媒生物化学防治技术指南 滞留喷洒》等国标。编译出版了《最新杜克家庭医疗健康百科全书》和《家庭医学百科全书》。创办《中华卫生杀虫药械》杂志。

1991年被评为南京军区优秀中青年科技干部;1995年获南京军区科技英才奖;1999年、2004年和2014年被中华预防医学会表彰为先进科技工作者;2000年被南京军区联勤部表彰为基层卫生工作先进个人;2002年获全军预防医学奖励基金;2006年获南京军区“十五”全区后勤重大科技成果奖;2010年被总后卫生部表彰为第三届全军优秀医学编辑工作者;2015年获中国健康促进教育与教育协会金牛奖;先后荣立三等功6次;1993年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



 

 

 

 

 

 

 


返回首页